58小说网 >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 > 第十四章 侵略者的末日
第十四章 侵略者的末日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58小说网 www.58xs.cc,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最新章节!
虽然他们负隅顽抗,进攻受挫仍然狂叫着挥刀冲锋,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在比他们更为勇猛的明军和威力强大的鸳鸯阵面前,失败是他们的唯一结局
妥协
戚继光终于功成名就了。因为在台州大捷中的优异表现,他升任都指挥使,从此,他开始被称为民族英雄、抗倭名将。但在这一切光辉的背后,是另一个戚继光——一个善于搞关系、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党的人。
在无数史书中,戚继光是英勇无畏的化身,他能谋善断,所向无敌。这一切都是事实,但他也有着另一面,比如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去拜码头,请客送礼,大吃大喝一通,然后再认同族找祖宗,大家就算是兄弟了。但是依照他的工资,绝不可能承担得起这么高的花销。所以结论就是:戚继光是一个既收礼又行贿的人。
在少年时代,每天环绕在戚继光耳边的,是父亲的教诲,教诲他一定要为人清正,不能搞歪门邪道。戚继光曾坚信并坚持过这些教导,他相信父亲是不会错的。
然而,从他十八岁到山东上任时起,他就发现自己错了。虽然他清正廉洁,虽然他刚正不阿,但这一切毫无用处,没有人理会他,也没有人帮助他,他的理想和信念或许很高尚,却根本无法实现。
而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无疑是俞大猷的被迫离去。
对俞大猷而言,岑港之战是一个十分惨痛的教训。和戚继光一样,他也开始了演练新军,并很快就锻造出一支极有战斗力的军队,此即所谓“俞家军”。而他的阵法也十分奇特,分别叫做三叠阵和夺前蛟阵,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你只要知道这两个阵形很牛就行了。
军队有了,阵法也有了,俞大猷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他没有等到这个机会,因为和之前一样,他再一次遇到了莫名其妙的事情,而这一次的主角是胡宗宪。
嘉靖三十八年四月,胡宗宪接到了这样一个通报,说有群倭寇在浙江沿海游荡,请示如何处理。
胡宗宪想了一下,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
“不要管他们,别让这些人靠岸就行。”
两个月后,他接到消息,都察院监察御史李瑚告了他一状,罪名是纵敌逃窜,以邻为壑。
这也真是流年不利,胡宗宪没有想到,那帮倭寇是来抢劫的,不去东家就去西家,胡总督不接待,他们就跑到了福建,大抢了一把。
福建巡抚气得鼻子都歪了,暴跳如雷,一定要找胡宗宪算账,于是便把官司打到了皇帝那里,要求追究胡宗宪的责任。
但胡宗宪毕竟是浪大水深,几番动作下来平安过了关,事情经过大致如此。
但这个故事和俞大猷似乎毫无关系,麻烦又从何而起呢?
如果有关系,那这事就不奇怪了,俞大猷这一辈子,奇就奇在莫名其妙上。
事情了结后,胡宗宪开始回过味来,福建方面一口咬定是自己放任不管,莫不是自己这里有人透露了消息,当了内奸?
于是他开始查找蛛丝马迹,先查李瑚,福建人,再查自己人,福建的、层次高的,能接触机密的,于是答案终于出现了:俞大猷,浙江总兵,福建晋江人。
这真叫命苦不能怨政府,俞大猷同志老老实实干活,勤勤恳恳做事,就因为是福建人,结果竟然成了奸细。胡总督雷厉风行,他随即上书,把责任推到了俞大猷的身上。
皇帝又一次生气了,他当即下令,削去俞大猷的官职,把他抓进诏狱。
戚继光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戚将军清楚地记得,当初胡宗宪是多么器重俞大猷,对这个人言听计从,而转瞬之间,他就把这个他曾无比信任的人亲手送进了监狱。从浙江军区司令员,到锦衣卫监狱的囚犯,只要短短的几天。
所以他终于意识到,把自己的命运和信念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极其不靠谱的,亲密战友胡宗宪也不例外。
然而,就在他为俞大猷痛惜不已之时,另一个更让人吃惊的消息传来:俞大猷竟然出狱了,并调往北方边界戴罪立功。而根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能得到如此宽大处理,是严嵩收了钱,在皇帝大人面前说了话。
戚继光百思不得其解。官场之中,俞大猷的收入也就是个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家里有几文钱他很清楚,能养活老婆孩子就不错了,哪里有钱去行贿?但如果没有钱,严老贪怎么会帮他说话呢?
于是他开始怀疑,俞大猷和严嵩之间有着某种秘密的关系。
不久之后,他终于从朝廷内线那里得到了消息,俞大猷确实没有送钱给严嵩,也绝非严嵩的亲信,他能够得到宽大处理,是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陆炳。
俞大猷是如何搭上陆炳这条线的,谁也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陆炳不但出面为他说情,还自己拿钱送给严嵩,当做是办事的费用。陆大人的面子严嵩自然要给,于是俞大猷就此光荣出狱。
这个答案震惊了戚继光。他没有想到,平日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的俞大猷,竟然有这么硬的后台,而自己与他交往多年,关系非常好,竟然从未听他透露过一语。
戚继光感到毛骨悚然,他终于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他明白,自己固然有着舍身保国的伟大理想,但如果没有靠山,没有关系,俞大猷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即使是平日关系极好的胡总督,也可能随时翻脸,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而那时,他将孤立无援,也不会有另一个陆炳来救他。
于是戚继光明白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要想不负父亲的期望,就不能遵照父亲的处世方法。他决定改变这一切。
此后的戚继光开始了奔波。兵部有领导下来,他请客,他到兵部去,还是他请客。而酒桌上拜把子拉兄弟更是家常便饭。大家都认为戚继光够朋友、够大方。久而久之,他在兵部扎下了根,上级领导对他也十分重视。
但这并不是他的目的,戚继光知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他必须要找到自己的陆炳,找到一个真正的靠山。
在戚继光的靠山名单中,两个人的名字最先被划掉。第一个就是严嵩。因为他很清楚,胡宗宪是严党分子,如果自己要绕过胡宗宪结交严嵩,必定死无葬身之地,更为重要的是,严老贪胃口很大,要请他吃饭,先要数数自己荷包里有多少钱。
第二个是徐阶,这个人也不能考虑。虽然戚继光对他有好感,但毕竟在朝廷中,他处于下风,如果投靠此人,就等于与严嵩为敌,没准儿会比徐大人死得更早。
两位大哥被排除后,戚继光开始继续寻找。而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中央大学校长(国子监祭酒)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将来必定前途远大,于是他在自己的名单上记下了这个人——高拱。
他的眼光确实精准。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发现,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因为这位高拱虽然官职不高,却是一个十分孤傲嚣张的人,而且此人还有个最大的特点——不收贿赂。
换句话说,这个人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既不要钱,也不要女人。当然,高拱同志绝对不是无欲则刚,他只是将所有的欲望放在了一件事上——权力,他的最终目的是夺取帝国的最高统治权,而这是戚继光绝对无法满足的。
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戚继光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了另一个人,此人是高拱的副手,时任国子监司业,相当于中央大学副校长,为人深谋远虑,极有发展前途。于是戚继光的名单上又增加了一个名字,也是最后一个名字——张居正。
这就是后来那对黄金搭档的起始。至于戚继光如何与张居正交好,实在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戚继光很会来事,而在某些方面,张居正也不正。
戚继光就这样稳定了他的地位。事实证明,他是有远见的,以至于后来胡宗宪完蛋,他依然屹立不倒数十年,这都归功于他的交际工作。
交际是要钱的,而以戚继光的级别待遇,即使借高利贷也不经用,所以闭着眼睛也能猜到,他有着除工资之外的经济来源。
这就是戚继光的另一面,似乎很不得体,似乎见不得人,似乎应该受到谴责。但你应该知道,他镇守东南之时,“百姓欢悦,倭寇丧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因他而保全;他离职之时,“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他的所有收入,无论正当与否,都用于了交际,而他自己,是清白的。
在现实面前,绝不妥协的杨继盛是伟大的,因为他历经磨难,坚持了自己的理想:舍身取义,报效国家。但妥协的戚继光,同样是伟大的,因为一个同样崇高的理想。
嘉靖三十年,戚继光驻守蓟门,那年他二十四岁。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并不安分,除了值班看书外,还喜欢到处乱逛,而事情正是发生在他闲逛的时候。
有一天,他外出远行,路过一座寺庙,看见里面烟雾缭绕,便下马进去看热闹,发现原来是有人在讲长生之道。
嘉靖年间,长生之道十分盛行,因为皇帝大人喜欢,老百姓们自然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但他们没有嘉靖同志那样的炼丹技术和原料,又想赶时髦,所以只能一堆人聚在一起吹吹牛,实在比较无聊。
然而,正是在这个无聊的聚会上,戚继光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鉴于无法实践,且吹牛不用上税,大家开始积极讲述自己的长生观点,比如烧香拜佛、早上跑步、少吃多睡等。某些热衷者趁机四处搭话,劝人炼丹修道,戚继光也成为了他们的发展对象。面对着这片乌烟瘴气的混乱,戚继光的忍耐终于到了极点,他站了起来,高声说道:
“于长生之道,我也有所心得,愿与诸位共享。”
于是现场肃静下来,一个嘹亮的声音响彻整座寺庙:
“鞠躬尽瘁,夕死无憾,此即长生之术!”
然后他走出寺门,在所有人诧异的眼光中骑马扬长而去,一切都源自于此。之后他的所有举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
戚继光抗倭主要战绩
凯歌
在经营仕途的同时,戚继光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倭寇的打击,多次全歼敌军,所谓“遇戚不得活”,实在是倭寇们的一致心声。也正是由于他太过生猛,除了几个愣头青外,老牌倭寇们都不敢去浙江,连经过他的防区,都要绕很远。
但倭寇们也得吃饭,戚继光断了他们的活路,他们只好另找地方抢劫,而这个新的开工地点,就是福建。
于是从嘉靖四十年起,倭寇们大肆入侵福建,其扩张力和战斗力十分惊人,当地明军不是对手,于是短短一年之间,北到福清,南到漳州,全部陷入敌手。
福建巡抚又扛不住了,只能再次向朝廷上书,但这次不是告状,而是请求胡宗宪支援,拉自己一把。
对此,嘉靖十分重视,他直接命令胡宗宪,火速派戚继光前去驰援。另一场战役的序幕就此拉开,所有人都看到了它的开始,却没人料到它的结局,胡宗宪和戚继光也不例外。
在福建,戚继光见到了前来迎接他的福建监军副使汪道昆,面对这位满头大汗、急得火烧眉毛的当地官员,戚继光镇定地问出了第一个问题:
“敌人在哪里?”
而他得到的回答是:“到处都是!”
看完形势图后,戚继光立刻意识到,这次麻烦大了。
由于当地缺少得力的将领,福建的倭患十分严重,几十个人就敢开抢,而明军对此束手无策,局势几乎完全失控。
这个烂摊子实在不好收拾,敌人不但多,而且分散,如果带着手下四处追,打不死也得累死。
虽然形势极其复杂,但戚继光相信,解决问题的方法,必定就在这片混乱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他终于找到了这把钥匙。
倭寇敢于如此嚣张,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畏惧感,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们,可以想抢就抢,想杀就杀,没人能够阻止。所以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找到他们中间最强大的一股势力,将其彻底消灭,并用悬挂的尸体告诉所有的人,这里不是抢掠的乐土,而是死亡的坟墓。
而戚继光选中的打击目标,叫做横屿。
横屿是一个小岛,位于福建省宁德东北,岛上盘踞着千余倭寇,人数并不多。但戚继光之所以选中此处,是因为这里有着最难打败、最为顽强的敌人。
事实上,岛上的倭寇确实不同寻常,其中大部来自日本九州地区,那里是日本最为贫困的地区,当地居民凶恶野蛮,秉性顽劣。后来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六师团,就是由九州人组成的野兽集团。
他们在此盘踞了三年之久,平日烧杀抢掠,搞得此地附近几百里荒无人烟,宁德县城成为一片废墟。福建巡抚曾调集十几路大军围攻,却毫无成效,因为他们不但战斗力极强,还有着一个强大的天然帮手。
其实,横屿岛和陆地的距离很近,最多也就几里而已,说句寒碜话,戴个救生圈就能游过去。但奇怪的是,以往明军大规模进剿,总是眼睛看得见,两腿过不来。
之所以会有如此怪事,是因为横屿岛实在太过奇特,这里早上退潮,下午涨潮。涨潮的时候,海水十分汹涌,会淹没原有的陆地,将海岛与大陆的距离拉大近几十里。而退潮的时候,海水带来的大量泥沙会使道路十分泥泞,根本无法行走。
所以现在你应该知道原因了,每天白天落潮,下午晚上涨潮,这就意味着夜袭十分困难,而在光天化日之下横渡进攻,实在是被人当移动靶练习射击的绝佳机会。更为麻烦的是,即使你冒着被射成刺猬的危险往前冲,在你成功上岛之前,也很有可能被脚下的烂泥陷住或是摔个七荤八素。
好吧,就算你是神仙,腾云驾雾地上了岛,遇见了敌人正式开打,但有一点你必须要记住,一定要抓紧时间打完收工,并且最好保证打赢。因为到下午,潮水就会再涨起来,而且这玩意儿不等人,它两点涨潮,如果你三点还没有完事,对不住,兄弟你只能在岛上过夜了。万一你运气不好,上岛的人数不多或者没有打胜,就要有晚上被人摸黑干掉的心理准备,因为对方应该不太愿意与你和平共度这个夜晚。
所以,整整三年,前前后后十几万军队,几十位将领,对此都束手无策。于是戚继光来了,而他总是有办法的。
横屿之战
仔细研究了此地特点后,思虑再三,戚继光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战略。但在作战之前,他还必须做一件事。
戚继光开了一次会,与会者是他属下的所有将领和士兵。在会议上,他用沉重的声音告诉了所有人事实的真相:
在横屿岛上盘踞着一群十分凶悍的倭寇,他们可能比以前遇到的任何敌人都难以对付,而且此地潮汐复杂,早上六点开始退潮,下午两点开始涨潮,也就是说,从登陆开始到战斗结束,你们只有四个时辰(八个小时)的时间。
现场陷入了死一般的宁静,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所以戚继光直截了当地说出了最后的话:
“你们一旦上岛,便无退路,如不能胜敌,潮汐再涨时,便是必死之刻,若你们无此决心把握,便不要渡海,我绝不责怪。”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戚继光听到了雷鸣般的回答:
“不远千里而来,岂能后退,不杀倭奴,誓不罢兵!”
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土,为被杀害的同胞复仇,不用犹豫,也无须多说。
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初九凌晨,戚家军向横屿发起进攻。
此刻潮水刚刚退去,而天色尚早,倭寇们戒备松懈,是最佳的出发时间。
但刚走几步,第一个难题就横在了面前。由于刚刚退潮,道路十分泥泞,很多地方完全无法行走。但戚继光早已想好了对策,他让每个士兵带上了一件特殊的物品——稻草。每前进一步。士兵们都撒草铺路,部队开始有条不紊地行进着。
此时海岛上的倭寇已经发现了戚家军,但他们没有行动,只是冷笑着注视着眼前的一幕。因为他们十分清楚,要想登陆上岛,靠稻草是远远不够的。
果然,更为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士兵们终于发现,越靠近海岛,就越泥泞,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的致命之处,在于体力。
曾有历史学家统计过,明代士兵作战时,身上的盔甲外加武器装备,负重至少在十五公斤以上,而携带多种武器的戚家军只多不少。
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数字,连美军特种海豹突击队平日演练时,负重也只有十公斤左右。而戚家军在跨越淤泥之后,还要趟过海水,是名副其实的武装泅渡。
事情似乎正如倭寇们预料的那样,明军开始体力不支,东倒西歪。照此下去,即使能够爬到岸上,也根本无力作战。
后方的戚继光看到了这一切,他十分清楚,如果继续下去此战必败。于是,他让人拿出了他预先准备的那样东西。
前面的士兵们已苦不堪言,只凭借顽强的意志在苦苦支撑,而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了一阵响亮的鼓声。
士兵们回过头来,看到了这样一幕场景。
戚继光独自屹立在那里,奋力地击打着擂鼓。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任何办法,这是他能提供的唯一帮助。
横屿之战的战争艺术
于是在这个即将破晓的黎明,孤独而清越的鼓声回荡在天地之间,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片刻沉默之后,在鼓声的伴随下,明军支撑着疲倦的身体,向前方的小岛继续前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以及必胜的信念。
因为那本就是属于他们的土地。
倭寇们慌乱了,他们亲眼看见了奇迹的发生,这支疲惫不堪的军队忽然重新奋起,征服了泥沼和海水,一步步向自己走来。
被巨大恐惧笼罩的倭寇立刻开始整队,集中全部兵力在海边列阵,准备玩一次“击其半渡”,等待明军上岸后,趁他们立足未稳,发动攻击将他们赶下海去。
然而,他们再次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登岸的明军并没有如倭寇所料,直接发起进攻,而是坚守原地,直到剩下的同伴赶到,排出那个特别的阵形后,才开始继续前进。这时倭寇们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自鸳鸯阵成形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失败就已注定。
虽然他们来自出产最凶残野兽的九州,虽然他们负隅顽抗,进攻受挫仍然狂叫着挥刀冲锋,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在比他们更为勇猛的明军和威力强大的鸳鸯阵面前,失败是他们的唯一结局。
战斗很快就演变成了游戏,倭寇全线溃败,而明军则变为三才阵和五行阵,四处追赶逃窜的倭寇,并将他们置于死地。岛上的千余名倭寇要么被杀,要么自杀,要么淹死或被俘,总之无一幸免。
横屿之战就此结束。三个时辰之内,明军全歼岛上倭寇,并解救出被掳妇孺八百余人,己方伤亡共计十三人。
在这场意志的较量中,戚继光和他的军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强者。
战斗胜利了,用尽最后一分气力的明军士兵再也支撑不住,纷纷躺倒在地,动弹不得,寂静笼罩着战后的横屿。
戚继光沉默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他知道,这是胜利的宁静,是无声的凯歌。于是一声高昂的吟唱就此响起: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此即千古传诵之《凯歌》,青史留传,余音不绝。
覆灭
横屿之战的真正意义在于杀鸡给猴看。此战之后,福建各地倭寇皆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嚣张放肆。戚继光乘胜追击,先后在杞店、牛田、林墩大破倭寇,先后歼敌五千余人,形势一片大好。
这时麻烦来了。虽然胡宗宪总领东南,但福建并不是他的属地,戚继光只是被暂借而已,时候一到还是要回去报到。有这么好的外援,福建巡抚自然舍不得放走,而且此时正是打击倭寇的最好时机,如果撤回浙江,必将前功尽弃。
于是戚继光决定向胡宗宪上书,要求延长租借期,他信誓旦旦地对福建监军汪道昆表示,胡宗宪是一个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人,如无意外,事情绝无问题。
但意外偏偏发生了,因为他的这封上书,胡宗宪根本就没有看到。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胡宗宪被削去官职,逮捕入京。
虽然他们负隅顽抗,进攻受挫仍然狂叫着挥刀冲锋,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在比他们更为勇猛的明军和威力强大的鸳鸯阵面前,失败是他们的唯一结局
妥协
戚继光终于功成名就了。因为在台州大捷中的优异表现,他升任都指挥使,从此,他开始被称为民族英雄、抗倭名将。但在这一切光辉的背后,是另一个戚继光——一个善于搞关系、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党的人。
在无数史书中,戚继光是英勇无畏的化身,他能谋善断,所向无敌。这一切都是事实,但他也有着另一面,比如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去拜码头,请客送礼,大吃大喝一通,然后再认同族找祖宗,大家就算是兄弟了。但是依照他的工资,绝不可能承担得起这么高的花销。所以结论就是:戚继光是一个既收礼又行贿的人。
在少年时代,每天环绕在戚继光耳边的,是父亲的教诲,教诲他一定要为人清正,不能搞歪门邪道。戚继光曾坚信并坚持过这些教导,他相信父亲是不会错的。
然而,从他十八岁到山东上任时起,他就发现自己错了。虽然他清正廉洁,虽然他刚正不阿,但这一切毫无用处,没有人理会他,也没有人帮助他,他的理想和信念或许很高尚,却根本无法实现。
而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无疑是俞大猷的被迫离去。
对俞大猷而言,岑港之战是一个十分惨痛的教训。和戚继光一样,他也开始了演练新军,并很快就锻造出一支极有战斗力的军队,此即所谓“俞家军”。而他的阵法也十分奇特,分别叫做三叠阵和夺前蛟阵,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你只要知道这两个阵形很牛就行了。
军队有了,阵法也有了,俞大猷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他没有等到这个机会,因为和之前一样,他再一次遇到了莫名其妙的事情,而这一次的主角是胡宗宪。
嘉靖三十八年四月,胡宗宪接到了这样一个通报,说有群倭寇在浙江沿海游荡,请示如何处理。
胡宗宪想了一下,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
“不要管他们,别让这些人靠岸就行。”
两个月后,他接到消息,都察院监察御史李瑚告了他一状,罪名是纵敌逃窜,以邻为壑。
这也真是流年不利,胡宗宪没有想到,那帮倭寇是来抢劫的,不去东家就去西家,胡总督不接待,他们就跑到了福建,大抢了一把。
福建巡抚气得鼻子都歪了,暴跳如雷,一定要找胡宗宪算账,于是便把官司打到了皇帝那里,要求追究胡宗宪的责任。
但胡宗宪毕竟是浪大水深,几番动作下来平安过了关,事情经过大致如此。
但这个故事和俞大猷似乎毫无关系,麻烦又从何而起呢?
如果有关系,那这事就不奇怪了,俞大猷这一辈子,奇就奇在莫名其妙上。
事情了结后,胡宗宪开始回过味来,福建方面一口咬定是自己放任不管,莫不是自己这里有人透露了消息,当了内奸?
于是他开始查找蛛丝马迹,先查李瑚,福建人,再查自己人,福建的、层次高的,能接触机密的,于是答案终于出现了:俞大猷,浙江总兵,福建晋江人。
这真叫命苦不能怨政府,俞大猷同志老老实实干活,勤勤恳恳做事,就因为是福建人,结果竟然成了奸细。胡总督雷厉风行,他随即上书,把责任推到了俞大猷的身上。
皇帝又一次生气了,他当即下令,削去俞大猷的官职,把他抓进诏狱。
戚继光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戚将军清楚地记得,当初胡宗宪是多么器重俞大猷,对这个人言听计从,而转瞬之间,他就把这个他曾无比信任的人亲手送进了监狱。从浙江军区司令员,到锦衣卫监狱的囚犯,只要短短的几天。
所以他终于意识到,把自己的命运和信念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极其不靠谱的,亲密战友胡宗宪也不例外。
然而,就在他为俞大猷痛惜不已之时,另一个更让人吃惊的消息传来:俞大猷竟然出狱了,并调往北方边界戴罪立功。而根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能得到如此宽大处理,是严嵩收了钱,在皇帝大人面前说了话。
戚继光百思不得其解。官场之中,俞大猷的收入也就是个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家里有几文钱他很清楚,能养活老婆孩子就不错了,哪里有钱去行贿?但如果没有钱,严老贪怎么会帮他说话呢?
于是他开始怀疑,俞大猷和严嵩之间有着某种秘密的关系。
不久之后,他终于从朝廷内线那里得到了消息,俞大猷确实没有送钱给严嵩,也绝非严嵩的亲信,他能够得到宽大处理,是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陆炳。
俞大猷是如何搭上陆炳这条线的,谁也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陆炳不但出面为他说情,还自己拿钱送给严嵩,当做是办事的费用。陆大人的面子严嵩自然要给,于是俞大猷就此光荣出狱。
这个答案震惊了戚继光。他没有想到,平日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的俞大猷,竟然有这么硬的后台,而自己与他交往多年,关系非常好,竟然从未听他透露过一语。
戚继光感到毛骨悚然,他终于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他明白,自己固然有着舍身保国的伟大理想,但如果没有靠山,没有关系,俞大猷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即使是平日关系极好的胡总督,也可能随时翻脸,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而那时,他将孤立无援,也不会有另一个陆炳来救他。
于是戚继光明白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要想不负父亲的期望,就不能遵照父亲的处世方法。他决定改变这一切。
此后的戚继光开始了奔波。兵部有领导下来,他请客,他到兵部去,还是他请客。而酒桌上拜把子拉兄弟更是家常便饭。大家都认为戚继光够朋友、够大方。久而久之,他在兵部扎下了根,上级领导对他也十分重视。
但这并不是他的目的,戚继光知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他必须要找到自己的陆炳,找到一个真正的靠山。
在戚继光的靠山名单中,两个人的名字最先被划掉。第一个就是严嵩。因为他很清楚,胡宗宪是严党分子,如果自己要绕过胡宗宪结交严嵩,必定死无葬身之地,更为重要的是,严老贪胃口很大,要请他吃饭,先要数数自己荷包里有多少钱。
第二个是徐阶,这个人也不能考虑。虽然戚继光对他有好感,但毕竟在朝廷中,他处于下风,如果投靠此人,就等于与严嵩为敌,没准儿会比徐大人死得更早。
两位大哥被排除后,戚继光开始继续寻找。而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中央大学校长(国子监祭酒)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将来必定前途远大,于是他在自己的名单上记下了这个人——高拱。
他的眼光确实精准。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发现,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因为这位高拱虽然官职不高,却是一个十分孤傲嚣张的人,而且此人还有个最大的特点——不收贿赂。
换句话说,这个人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既不要钱,也不要女人。当然,高拱同志绝对不是无欲则刚,他只是将所有的欲望放在了一件事上——权力,他的最终目的是夺取帝国的最高统治权,而这是戚继光绝对无法满足的。
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戚继光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了另一个人,此人是高拱的副手,时任国子监司业,相当于中央大学副校长,为人深谋远虑,极有发展前途。于是戚继光的名单上又增加了一个名字,也是最后一个名字——张居正。
这就是后来那对黄金搭档的起始。至于戚继光如何与张居正交好,实在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戚继光很会来事,而在某些方面,张居正也不正。
戚继光就这样稳定了他的地位。事实证明,他是有远见的,以至于后来胡宗宪完蛋,他依然屹立不倒数十年,这都归功于他的交际工作。
交际是要钱的,而以戚继光的级别待遇,即使借高利贷也不经用,所以闭着眼睛也能猜到,他有着除工资之外的经济来源。
这就是戚继光的另一面,似乎很不得体,似乎见不得人,似乎应该受到谴责。但你应该知道,他镇守东南之时,“百姓欢悦,倭寇丧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因他而保全;他离职之时,“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他的所有收入,无论正当与否,都用于了交际,而他自己,是清白的。
在现实面前,绝不妥协的杨继盛是伟大的,因为他历经磨难,坚持了自己的理想:舍身取义,报效国家。但妥协的戚继光,同样是伟大的,因为一个同样崇高的理想。
嘉靖三十年,戚继光驻守蓟门,那年他二十四岁。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并不安分,除了值班看书外,还喜欢到处乱逛,而事情正是发生在他闲逛的时候。
有一天,他外出远行,路过一座寺庙,看见里面烟雾缭绕,便下马进去看热闹,发现原来是有人在讲长生之道。
嘉靖年间,长生之道十分盛行,因为皇帝大人喜欢,老百姓们自然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但他们没有嘉靖同志那样的炼丹技术和原料,又想赶时髦,所以只能一堆人聚在一起吹吹牛,实在比较无聊。
然而,正是在这个无聊的聚会上,戚继光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鉴于无法实践,且吹牛不用上税,大家开始积极讲述自己的长生观点,比如烧香拜佛、早上跑步、少吃多睡等。某些热衷者趁机四处搭话,劝人炼丹修道,戚继光也成为了他们的发展对象。面对着这片乌烟瘴气的混乱,戚继光的忍耐终于到了极点,他站了起来,高声说道:
“于长生之道,我也有所心得,愿与诸位共享。”
于是现场肃静下来,一个嘹亮的声音响彻整座寺庙:
“鞠躬尽瘁,夕死无憾,此即长生之术!”
然后他走出寺门,在所有人诧异的眼光中骑马扬长而去,一切都源自于此。之后他的所有举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
戚继光抗倭主要战绩
凯歌
在经营仕途的同时,戚继光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倭寇的打击,多次全歼敌军,所谓“遇戚不得活”,实在是倭寇们的一致心声。也正是由于他太过生猛,除了几个愣头青外,老牌倭寇们都不敢去浙江,连经过他的防区,都要绕很远。
但倭寇们也得吃饭,戚继光断了他们的活路,他们只好另找地方抢劫,而这个新的开工地点,就是福建。
于是从嘉靖四十年起,倭寇们大肆入侵福建,其扩张力和战斗力十分惊人,当地明军不是对手,于是短短一年之间,北到福清,南到漳州,全部陷入敌手。
福建巡抚又扛不住了,只能再次向朝廷上书,但这次不是告状,而是请求胡宗宪支援,拉自己一把。
对此,嘉靖十分重视,他直接命令胡宗宪,火速派戚继光前去驰援。另一场战役的序幕就此拉开,所有人都看到了它的开始,却没人料到它的结局,胡宗宪和戚继光也不例外。
在福建,戚继光见到了前来迎接他的福建监军副使汪道昆,面对这位满头大汗、急得火烧眉毛的当地官员,戚继光镇定地问出了第一个问题:
“敌人在哪里?”
而他得到的回答是:“到处都是!”
看完形势图后,戚继光立刻意识到,这次麻烦大了。
由于当地缺少得力的将领,福建的倭患十分严重,几十个人就敢开抢,而明军对此束手无策,局势几乎完全失控。
这个烂摊子实在不好收拾,敌人不但多,而且分散,如果带着手下四处追,打不死也得累死。
虽然形势极其复杂,但戚继光相信,解决问题的方法,必定就在这片混乱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他终于找到了这把钥匙。
倭寇敢于如此嚣张,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畏惧感,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们,可以想抢就抢,想杀就杀,没人能够阻止。所以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找到他们中间最强大的一股势力,将其彻底消灭,并用悬挂的尸体告诉所有的人,这里不是抢掠的乐土,而是死亡的坟墓。
而戚继光选中的打击目标,叫做横屿。
横屿是一个小岛,位于福建省宁德东北,岛上盘踞着千余倭寇,人数并不多。但戚继光之所以选中此处,是因为这里有着最难打败、最为顽强的敌人。
事实上,岛上的倭寇确实不同寻常,其中大部来自日本九州地区,那里是日本最为贫困的地区,当地居民凶恶野蛮,秉性顽劣。后来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六师团,就是由九州人组成的野兽集团。
他们在此盘踞了三年之久,平日烧杀抢掠,搞得此地附近几百里荒无人烟,宁德县城成为一片废墟。福建巡抚曾调集十几路大军围攻,却毫无成效,因为他们不但战斗力极强,还有着一个强大的天然帮手。
其实,横屿岛和陆地的距离很近,最多也就几里而已,说句寒碜话,戴个救生圈就能游过去。但奇怪的是,以往明军大规模进剿,总是眼睛看得见,两腿过不来。
之所以会有如此怪事,是因为横屿岛实在太过奇特,这里早上退潮,下午涨潮。涨潮的时候,海水十分汹涌,会淹没原有的陆地,将海岛与大陆的距离拉大近几十里。而退潮的时候,海水带来的大量泥沙会使道路十分泥泞,根本无法行走。
所以现在你应该知道原因了,每天白天落潮,下午晚上涨潮,这就意味着夜袭十分困难,而在光天化日之下横渡进攻,实在是被人当移动靶练习射击的绝佳机会。更为麻烦的是,即使你冒着被射成刺猬的危险往前冲,在你成功上岛之前,也很有可能被脚下的烂泥陷住或是摔个七荤八素。
好吧,就算你是神仙,腾云驾雾地上了岛,遇见了敌人正式开打,但有一点你必须要记住,一定要抓紧时间打完收工,并且最好保证打赢。因为到下午,潮水就会再涨起来,而且这玩意儿不等人,它两点涨潮,如果你三点还没有完事,对不住,兄弟你只能在岛上过夜了。万一你运气不好,上岛的人数不多或者没有打胜,就要有晚上被人摸黑干掉的心理准备,因为对方应该不太愿意与你和平共度这个夜晚。
所以,整整三年,前前后后十几万军队,几十位将领,对此都束手无策。于是戚继光来了,而他总是有办法的。
横屿之战
仔细研究了此地特点后,思虑再三,戚继光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战略。但在作战之前,他还必须做一件事。
戚继光开了一次会,与会者是他属下的所有将领和士兵。在会议上,他用沉重的声音告诉了所有人事实的真相:
在横屿岛上盘踞着一群十分凶悍的倭寇,他们可能比以前遇到的任何敌人都难以对付,而且此地潮汐复杂,早上六点开始退潮,下午两点开始涨潮,也就是说,从登陆开始到战斗结束,你们只有四个时辰(八个小时)的时间。
现场陷入了死一般的宁静,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所以戚继光直截了当地说出了最后的话:
“你们一旦上岛,便无退路,如不能胜敌,潮汐再涨时,便是必死之刻,若你们无此决心把握,便不要渡海,我绝不责怪。”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戚继光听到了雷鸣般的回答:
“不远千里而来,岂能后退,不杀倭奴,誓不罢兵!”
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土,为被杀害的同胞复仇,不用犹豫,也无须多说。
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初九凌晨,戚家军向横屿发起进攻。
此刻潮水刚刚退去,而天色尚早,倭寇们戒备松懈,是最佳的出发时间。
但刚走几步,第一个难题就横在了面前。由于刚刚退潮,道路十分泥泞,很多地方完全无法行走。但戚继光早已想好了对策,他让每个士兵带上了一件特殊的物品——稻草。每前进一步。士兵们都撒草铺路,部队开始有条不紊地行进着。
此时海岛上的倭寇已经发现了戚家军,但他们没有行动,只是冷笑着注视着眼前的一幕。因为他们十分清楚,要想登陆上岛,靠稻草是远远不够的。
果然,更为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士兵们终于发现,越靠近海岛,就越泥泞,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的致命之处,在于体力。
曾有历史学家统计过,明代士兵作战时,身上的盔甲外加武器装备,负重至少在十五公斤以上,而携带多种武器的戚家军只多不少。
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数字,连美军特种海豹突击队平日演练时,负重也只有十公斤左右。而戚家军在跨越淤泥之后,还要趟过海水,是名副其实的武装泅渡。
事情似乎正如倭寇们预料的那样,明军开始体力不支,东倒西歪。照此下去,即使能够爬到岸上,也根本无力作战。
后方的戚继光看到了这一切,他十分清楚,如果继续下去此战必败。于是,他让人拿出了他预先准备的那样东西。
前面的士兵们已苦不堪言,只凭借顽强的意志在苦苦支撑,而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了一阵响亮的鼓声。
士兵们回过头来,看到了这样一幕场景。
戚继光独自屹立在那里,奋力地击打着擂鼓。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任何办法,这是他能提供的唯一帮助。
横屿之战的战争艺术
于是在这个即将破晓的黎明,孤独而清越的鼓声回荡在天地之间,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片刻沉默之后,在鼓声的伴随下,明军支撑着疲倦的身体,向前方的小岛继续前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以及必胜的信念。
因为那本就是属于他们的土地。
倭寇们慌乱了,他们亲眼看见了奇迹的发生,这支疲惫不堪的军队忽然重新奋起,征服了泥沼和海水,一步步向自己走来。
被巨大恐惧笼罩的倭寇立刻开始整队,集中全部兵力在海边列阵,准备玩一次“击其半渡”,等待明军上岸后,趁他们立足未稳,发动攻击将他们赶下海去。
然而,他们再次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登岸的明军并没有如倭寇所料,直接发起进攻,而是坚守原地,直到剩下的同伴赶到,排出那个特别的阵形后,才开始继续前进。这时倭寇们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自鸳鸯阵成形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失败就已注定。
虽然他们来自出产最凶残野兽的九州,虽然他们负隅顽抗,进攻受挫仍然狂叫着挥刀冲锋,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在比他们更为勇猛的明军和威力强大的鸳鸯阵面前,失败是他们的唯一结局。
战斗很快就演变成了游戏,倭寇全线溃败,而明军则变为三才阵和五行阵,四处追赶逃窜的倭寇,并将他们置于死地。岛上的千余名倭寇要么被杀,要么自杀,要么淹死或被俘,总之无一幸免。
横屿之战就此结束。三个时辰之内,明军全歼岛上倭寇,并解救出被掳妇孺八百余人,己方伤亡共计十三人。
在这场意志的较量中,戚继光和他的军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强者。
战斗胜利了,用尽最后一分气力的明军士兵再也支撑不住,纷纷躺倒在地,动弹不得,寂静笼罩着战后的横屿。
戚继光沉默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他知道,这是胜利的宁静,是无声的凯歌。于是一声高昂的吟唱就此响起: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此即千古传诵之《凯歌》,青史留传,余音不绝。
覆灭
横屿之战的真正意义在于杀鸡给猴看。此战之后,福建各地倭寇皆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嚣张放肆。戚继光乘胜追击,先后在杞店、牛田、林墩大破倭寇,先后歼敌五千余人,形势一片大好。
这时麻烦来了。虽然胡宗宪总领东南,但福建并不是他的属地,戚继光只是被暂借而已,时候一到还是要回去报到。有这么好的外援,福建巡抚自然舍不得放走,而且此时正是打击倭寇的最好时机,如果撤回浙江,必将前功尽弃。
于是戚继光决定向胡宗宪上书,要求延长租借期,他信誓旦旦地对福建监军汪道昆表示,胡宗宪是一个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人,如无意外,事情绝无问题。
但意外偏偏发生了,因为他的这封上书,胡宗宪根本就没有看到。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胡宗宪被削去官职,逮捕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