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态度对了,孩子也就听了(2)
推荐阅读:
58小说网 www.58xs.cc,最快更新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最新章节!
4.讲究诚信,说话算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全国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第一位。
一位小学生在给心理咨询专家的信中,伤心地说:
我爸爸、妈妈说话一点儿也不算数。我爸说,只要我考进前5名,他就带我去坐过山车。可我真的考了第五名时,他却说没时间,下次吧。我妈妈也一样,她说我写完作业就让我下楼和小伙伴玩,可是我写完了她又让我弹一个小时的钢琴。每到这时候,我都会想起电影《麦兜的故事》,麦兜的妈妈让他吃药,说吃了药病就好了,病好了就带他去马尔代夫。结果麦兜吃了药,病好了以后,妈妈却再也不提去马尔代夫的事了。麦兜再问,妈妈就说,发了财再说吧。我理解麦兜,觉得他和我一样可怜。以后爸爸、妈妈再怎么向我许诺,我都不相信他们了,全是骗人的!
对孩子说话不算数的父母,很少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成年人,因为他们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但是他们认为,对孩子说话算不算数无关紧要,所以“哄孩子”一词在中国很流行,几乎成了父母们的共识。
父母对孩子言而无信,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没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因而也没有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
如果父母不讲诚信,说话不算数,孩子自然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父母说的话连信都不连,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呢?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相互间的沟通会因此受阻,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言而无信会让孩子对大人失望。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天,就是地,他们从心眼里崇拜和依赖,特别是在10岁以前,父母的每句话对孩子来说都如同“圣旨”一般。一旦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的承诺只不过是一种哄骗,就会大为疑惑和失望:父母都可以说话不算数,这个世界上还能相信谁呢?这种恐慌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危机,由此引发的对父母权威性的挑战几乎是颠覆性的。
古人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孔子的学生曾参的教子典故,给现代父母很多启迪: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买东西,小儿子闹着也要跟妈妈一同去,曾参的妻子便随口哄孩子说:“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等到妻子回家后,曾参便要捉猪杀。他的妻子赶快制止他说:“我刚才只不过和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真的要杀猎?”曾参对妻子说:“小孩是不能欺骗的。小孩年幼无知,只会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诲。如今你说话不算数,哄骗孩子,实际上是在教孩子说谎。当妈妈的欺骗了孩子,孩子便会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以后妈妈再对他进行教育就不会有效果了。”于是曾参就把猪杀了。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倘若父母言而无信,那孩子日后也就很难有诚信的美德。
对于孩子,你可以少承诺,但承诺了就要履行诺言。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千变万化,总会因为一些特殊因素,使某些承诺难以兑现。当已经答应了的事情确实不能兑现,父母应及时给孩子解释原因,并且用诚挚的态度向孩子道歉,让孩子从心里理解和原谅父母。
父母也有责任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遵守,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对孩子诚信的言行及时表扬和鼓励,促使孩子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5.态度越幽默,孩子越快乐
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态度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不外乎疾言厉色、心平气和、风趣幽默三种。家庭教育的本质在“教育”二字,无论父母采取哪种态度,都离不开生活理念的灌输,不同的灌输形式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疾言厉色的态度可以威慑孩子,但容易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心平气和式的态度能使孩子体会到自己与父母在人格上的平等,但由于语言平淡,不疼不痒,无法产生持久的效果。而风趣幽默的态度触动的则是孩子活泼的天性,因此更能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迹,使他们时刻以此警示自己。
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忧伤,但决不会有人拒绝幽默和笑声。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如果能经常想到“寓教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幽默表面上只是一种说话态度,实际上它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坚信“明天会更好”的执着,反映了教育的人文本质。
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时,逆反心理会加重,家长说话时幽默风趣,既保护其自尊心,又达到教育效果,自然易于被孩子接受。
15岁的刘金晚上喜欢独自在房间里听听音乐。一天晚上,时钟已经敲了11下,刘金仍然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之中。妈妈喊了几次,见刘金仍无反应,气得她欲起身冲到儿子房间里去斥骂一通,但被爸爸劝阻住了。爸爸起身到刘金房间门口,和颜悦色地对儿子说:“你能把音响借给我们用一下吗?”“你们也想听流行歌曲?”刘金问道。“不,我们想睡觉!”爸爸回答。刘金听后笑了起来,立刻意识到自己深夜听音乐影响了父母休息,他面带愧色地关上音响,上床睡觉了。
试想父母如果采用责骂的方式阻止,可能会产生一场冲突,但是爸爸幽默的话语避免了冲突,刘金又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家庭教育中,幽默这个“润滑剂”真是不可少啊!
幽默地说话远远胜过呆板无味地说教,能使父母的教育导向化为无形,更有力地传递给孩子。
若兰在寄宿学校就读,离校回家时带了一大包脏衣服。爸爸见状说:“今天家里的‘永久牌’洗衣机出了点小故障,需要休息。”若兰听了一怔,旋即领会了爸爸的意图,就自己动手洗衣服,减轻妈妈的负担,后来她基本上都是自己洗衣服了。
懂得幽默的父母一定可以巧妙地化解很多亲子间的冲突和僵局。
在客厅踩到乐高玩具的父亲,痛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他固然有生气的理由,因为他已经不只一次叫孩子把玩具收好,偏偏他屡教不改。此时,父亲若能转换一下口气:“我相信宝宝今天一定有乐高的作品,能否让我欣赏一下?可惜的是有一些掉在地上了,害得我脚底差点流血。”孩子一听父亲的话一定会很不好意思地道歉,并答应下次要收好。
只可惜很少有父母能以幽默的态度去看孩子的错误行为。
幽默会带来快乐,使人从痛苦的情绪和经验中挣脱出来。幽默能使人把沮丧变欢笑,若能笑谈那些看来似乎是很严重的事情,那么就可以将幽默的力量发展到极致。在孩子成功之前,必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如果父母能以轻松幽默的态度去看待,孩子必定会被你的诚意所感动。幽默更是亲子沟通的润滑剂,在幽默中搭起的亲情桥梁是温馨而持久的。
父母还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幽默变成挖苦或讽刺。幽默并非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来反讽孩子,而是诚心诚意地给对方机会,用笑话来化解尴尬,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渺小、自尊受到伤害,尤其对有些敏感的孩子,要防止弄巧成拙。有幽默感的父母不会钻牛角尖,凡事都会预留空间,也不会显得神经兮兮、凡事大惊小怪的。有幽默感的父母,能使孩子看清事情的正确与否,并且有改过自新的勇气,因为孩子知道父母会给自己机会。
6.调子尽量低一点
很多父母跟孩子说话时都“调子很高”,这并非指说话时声音提高了分贝,而是说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要求太高,远远超过了孩子所能承载的范围。
一些父母,孩子还没生出来,就又是听胎教音乐,又是做胎教按摩,恨不得孩子生出来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绝妙的好诗”。生出来之后呢?又是搞零岁方案,又是吃各种营养品,恨不得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就是博士后。高调的父母日复一日地在孩子耳边絮叨:
“儿子,你要为我争口气啊,一定要争第一!”
“你考不上重点大学,我的脸往哪儿搁啊?”
有道是:期望越高,失望可能越大。当孩子无法承受父母的高期望时,就可能走向极端。
1993年4月29日,四川省峨眉山市19岁的杀人犯彭××被依法处决了,因为他杀死父母,还刺伤了同胞弟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用残暴的手段杀死非常疼爱他的父母,又刺伤同胞弟弟呢?
彭××的父母把对未来的希翼都注入到孩子特别是长子彭××身上。父亲经常指着电视里面中央领导的镜头对他讲:“你长大了,就要像这些大人物一样给老子风光风光!”
为了使彭××能考上高中、大学,每天他放学回家后,父母就不再让他下楼去玩,而是把他关在家里死啃书本,读报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几乎剥夺了他和外界的交往和其他爱好。专制的教育方式使他愈来愈难以忍受,从洗耳恭听逐渐到公然对抗父母。本来基础脆弱的他,学习成绩不断下跌,父母非但不帮他分析原因,还一味责怪他“没出息”。用他的话说:家里不像家,而像个派出所,父母是所长,他就是小偷。
后来,他因几分之差不得不去读自费高中。他本来就很自卑,在这一连串的挫折面前更觉得抬不起头来。他想到父母是近亲结婚,自己学习成绩差,都是父母近亲结婚造成的。面对父母更多的责怪,他的怨恨心理愈发强烈,进而产生了自杀或杀人的念头……
彭××在押时说:“父母的要求太高,我永远也达不到,所以我恨他们。”在他的日记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我对天下父母说的最后几句话:父母不但要在生活上、身体上关心孩子,更应该在心理健康上关心孩子,因为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另外,就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提适当的要求,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和彭××的父母一样,千百万的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渴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心情非常迫切,这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病态,折磨着千百万的孩子,导致了许多的家庭悲剧。
许多家长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对自己孩子“合理的”高要求总是得不到响应,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回报?其实,大多数高要求都是父母一厢情愿的“高调”要求,许多家长用“一厢情愿”替代了“顺应自然”的法则。古训云:“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很值得为人父母者的思考。父母的态度太高调,往往只是对孩子空洞的高要求和理性说教,不能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更不顾及孩子的实际情形和内心感受,很容易导致亲子冲突。
在当前的中国,考大学被喻为千万人争过“独木桥”。很多家长逼孩子考高分,上“独木桥”,不惜一切代价考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
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父母的美好愿望,但如果家长过高的期望值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世上成才的路有千万条,父母们为何一定要逼孩子上“独木桥”呢,为什么不能低调一点呢?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说:“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的重要职责在于发现并发展孩子的天赋、特长。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要求孩子在考试分数上攀比,就会扼杀许多孩子的天赋。
社会永远需要不同的才能和智慧。考试分数的高低,充其量只能证明孩子掌握了多少所学知识;而他们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却不能用书本知识、考试能力来加以衡量。家长应当明白,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真正有本领的人应当拿出别人拿不到、拿不出的东西来!
父母的态度尽量低调一点,对孩子的要求尽量合乎孩子的实际一点,孩子就容易接受,孩子也活得轻松一点,快乐一点。当孩子经过努力达成父母合理的期望时,就增强了自信心,也获得了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动力。
4.讲究诚信,说话算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全国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第一位。
一位小学生在给心理咨询专家的信中,伤心地说:
我爸爸、妈妈说话一点儿也不算数。我爸说,只要我考进前5名,他就带我去坐过山车。可我真的考了第五名时,他却说没时间,下次吧。我妈妈也一样,她说我写完作业就让我下楼和小伙伴玩,可是我写完了她又让我弹一个小时的钢琴。每到这时候,我都会想起电影《麦兜的故事》,麦兜的妈妈让他吃药,说吃了药病就好了,病好了就带他去马尔代夫。结果麦兜吃了药,病好了以后,妈妈却再也不提去马尔代夫的事了。麦兜再问,妈妈就说,发了财再说吧。我理解麦兜,觉得他和我一样可怜。以后爸爸、妈妈再怎么向我许诺,我都不相信他们了,全是骗人的!
对孩子说话不算数的父母,很少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成年人,因为他们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但是他们认为,对孩子说话算不算数无关紧要,所以“哄孩子”一词在中国很流行,几乎成了父母们的共识。
父母对孩子言而无信,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没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因而也没有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
如果父母不讲诚信,说话不算数,孩子自然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父母说的话连信都不连,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呢?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相互间的沟通会因此受阻,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言而无信会让孩子对大人失望。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天,就是地,他们从心眼里崇拜和依赖,特别是在10岁以前,父母的每句话对孩子来说都如同“圣旨”一般。一旦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的承诺只不过是一种哄骗,就会大为疑惑和失望:父母都可以说话不算数,这个世界上还能相信谁呢?这种恐慌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危机,由此引发的对父母权威性的挑战几乎是颠覆性的。
古人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孔子的学生曾参的教子典故,给现代父母很多启迪: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买东西,小儿子闹着也要跟妈妈一同去,曾参的妻子便随口哄孩子说:“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等到妻子回家后,曾参便要捉猪杀。他的妻子赶快制止他说:“我刚才只不过和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真的要杀猎?”曾参对妻子说:“小孩是不能欺骗的。小孩年幼无知,只会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诲。如今你说话不算数,哄骗孩子,实际上是在教孩子说谎。当妈妈的欺骗了孩子,孩子便会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以后妈妈再对他进行教育就不会有效果了。”于是曾参就把猪杀了。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倘若父母言而无信,那孩子日后也就很难有诚信的美德。
对于孩子,你可以少承诺,但承诺了就要履行诺言。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千变万化,总会因为一些特殊因素,使某些承诺难以兑现。当已经答应了的事情确实不能兑现,父母应及时给孩子解释原因,并且用诚挚的态度向孩子道歉,让孩子从心里理解和原谅父母。
父母也有责任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遵守,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对孩子诚信的言行及时表扬和鼓励,促使孩子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5.态度越幽默,孩子越快乐
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态度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不外乎疾言厉色、心平气和、风趣幽默三种。家庭教育的本质在“教育”二字,无论父母采取哪种态度,都离不开生活理念的灌输,不同的灌输形式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疾言厉色的态度可以威慑孩子,但容易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心平气和式的态度能使孩子体会到自己与父母在人格上的平等,但由于语言平淡,不疼不痒,无法产生持久的效果。而风趣幽默的态度触动的则是孩子活泼的天性,因此更能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迹,使他们时刻以此警示自己。
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忧伤,但决不会有人拒绝幽默和笑声。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如果能经常想到“寓教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幽默表面上只是一种说话态度,实际上它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坚信“明天会更好”的执着,反映了教育的人文本质。
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时,逆反心理会加重,家长说话时幽默风趣,既保护其自尊心,又达到教育效果,自然易于被孩子接受。
15岁的刘金晚上喜欢独自在房间里听听音乐。一天晚上,时钟已经敲了11下,刘金仍然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之中。妈妈喊了几次,见刘金仍无反应,气得她欲起身冲到儿子房间里去斥骂一通,但被爸爸劝阻住了。爸爸起身到刘金房间门口,和颜悦色地对儿子说:“你能把音响借给我们用一下吗?”“你们也想听流行歌曲?”刘金问道。“不,我们想睡觉!”爸爸回答。刘金听后笑了起来,立刻意识到自己深夜听音乐影响了父母休息,他面带愧色地关上音响,上床睡觉了。
试想父母如果采用责骂的方式阻止,可能会产生一场冲突,但是爸爸幽默的话语避免了冲突,刘金又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家庭教育中,幽默这个“润滑剂”真是不可少啊!
幽默地说话远远胜过呆板无味地说教,能使父母的教育导向化为无形,更有力地传递给孩子。
若兰在寄宿学校就读,离校回家时带了一大包脏衣服。爸爸见状说:“今天家里的‘永久牌’洗衣机出了点小故障,需要休息。”若兰听了一怔,旋即领会了爸爸的意图,就自己动手洗衣服,减轻妈妈的负担,后来她基本上都是自己洗衣服了。
懂得幽默的父母一定可以巧妙地化解很多亲子间的冲突和僵局。
在客厅踩到乐高玩具的父亲,痛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他固然有生气的理由,因为他已经不只一次叫孩子把玩具收好,偏偏他屡教不改。此时,父亲若能转换一下口气:“我相信宝宝今天一定有乐高的作品,能否让我欣赏一下?可惜的是有一些掉在地上了,害得我脚底差点流血。”孩子一听父亲的话一定会很不好意思地道歉,并答应下次要收好。
只可惜很少有父母能以幽默的态度去看孩子的错误行为。
幽默会带来快乐,使人从痛苦的情绪和经验中挣脱出来。幽默能使人把沮丧变欢笑,若能笑谈那些看来似乎是很严重的事情,那么就可以将幽默的力量发展到极致。在孩子成功之前,必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如果父母能以轻松幽默的态度去看待,孩子必定会被你的诚意所感动。幽默更是亲子沟通的润滑剂,在幽默中搭起的亲情桥梁是温馨而持久的。
父母还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幽默变成挖苦或讽刺。幽默并非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来反讽孩子,而是诚心诚意地给对方机会,用笑话来化解尴尬,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渺小、自尊受到伤害,尤其对有些敏感的孩子,要防止弄巧成拙。有幽默感的父母不会钻牛角尖,凡事都会预留空间,也不会显得神经兮兮、凡事大惊小怪的。有幽默感的父母,能使孩子看清事情的正确与否,并且有改过自新的勇气,因为孩子知道父母会给自己机会。
6.调子尽量低一点
很多父母跟孩子说话时都“调子很高”,这并非指说话时声音提高了分贝,而是说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要求太高,远远超过了孩子所能承载的范围。
一些父母,孩子还没生出来,就又是听胎教音乐,又是做胎教按摩,恨不得孩子生出来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绝妙的好诗”。生出来之后呢?又是搞零岁方案,又是吃各种营养品,恨不得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就是博士后。高调的父母日复一日地在孩子耳边絮叨:
“儿子,你要为我争口气啊,一定要争第一!”
“你考不上重点大学,我的脸往哪儿搁啊?”
有道是:期望越高,失望可能越大。当孩子无法承受父母的高期望时,就可能走向极端。
1993年4月29日,四川省峨眉山市19岁的杀人犯彭××被依法处决了,因为他杀死父母,还刺伤了同胞弟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用残暴的手段杀死非常疼爱他的父母,又刺伤同胞弟弟呢?
彭××的父母把对未来的希翼都注入到孩子特别是长子彭××身上。父亲经常指着电视里面中央领导的镜头对他讲:“你长大了,就要像这些大人物一样给老子风光风光!”
为了使彭××能考上高中、大学,每天他放学回家后,父母就不再让他下楼去玩,而是把他关在家里死啃书本,读报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几乎剥夺了他和外界的交往和其他爱好。专制的教育方式使他愈来愈难以忍受,从洗耳恭听逐渐到公然对抗父母。本来基础脆弱的他,学习成绩不断下跌,父母非但不帮他分析原因,还一味责怪他“没出息”。用他的话说:家里不像家,而像个派出所,父母是所长,他就是小偷。
后来,他因几分之差不得不去读自费高中。他本来就很自卑,在这一连串的挫折面前更觉得抬不起头来。他想到父母是近亲结婚,自己学习成绩差,都是父母近亲结婚造成的。面对父母更多的责怪,他的怨恨心理愈发强烈,进而产生了自杀或杀人的念头……
彭××在押时说:“父母的要求太高,我永远也达不到,所以我恨他们。”在他的日记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我对天下父母说的最后几句话:父母不但要在生活上、身体上关心孩子,更应该在心理健康上关心孩子,因为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另外,就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提适当的要求,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和彭××的父母一样,千百万的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渴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心情非常迫切,这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病态,折磨着千百万的孩子,导致了许多的家庭悲剧。
许多家长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对自己孩子“合理的”高要求总是得不到响应,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回报?其实,大多数高要求都是父母一厢情愿的“高调”要求,许多家长用“一厢情愿”替代了“顺应自然”的法则。古训云:“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很值得为人父母者的思考。父母的态度太高调,往往只是对孩子空洞的高要求和理性说教,不能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更不顾及孩子的实际情形和内心感受,很容易导致亲子冲突。
在当前的中国,考大学被喻为千万人争过“独木桥”。很多家长逼孩子考高分,上“独木桥”,不惜一切代价考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
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父母的美好愿望,但如果家长过高的期望值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世上成才的路有千万条,父母们为何一定要逼孩子上“独木桥”呢,为什么不能低调一点呢?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说:“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的重要职责在于发现并发展孩子的天赋、特长。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要求孩子在考试分数上攀比,就会扼杀许多孩子的天赋。
社会永远需要不同的才能和智慧。考试分数的高低,充其量只能证明孩子掌握了多少所学知识;而他们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却不能用书本知识、考试能力来加以衡量。家长应当明白,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真正有本领的人应当拿出别人拿不到、拿不出的东西来!
父母的态度尽量低调一点,对孩子的要求尽量合乎孩子的实际一点,孩子就容易接受,孩子也活得轻松一点,快乐一点。当孩子经过努力达成父母合理的期望时,就增强了自信心,也获得了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