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7细节型父亲的楷模:诺贝尔之父
推荐阅读:
58小说网 www.58xs.cc,最快更新好爸爸胜过富爸爸最新章节!
第一篇第三章7细节型父亲的楷模:诺贝尔之父
可操作性:★★★☆ 难度系数:★★ 关键词:细节
阳台上有一个空花盆,爸爸突发奇想,想来种一株黄瓜,便和孩子一起动手开始行动。找土壤、借科普书、学种植技巧,等等,一棵小小的黄瓜让两个人做了两天的筹备工作。终于在爷爷看好的一个黄道吉日,黄瓜籽种下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抽芽,一家人的惊喜;长高,一种成就感在成长;展叶,孩子收到的最好礼物……黄瓜需要一个架子,孩子在公园中转悠了半天,才找到几根枯枝,兴奋地插在了花盆旁边。
“我们得给这个小家伙做个成长笔记,不然不知道它每天吃饭喝水了有没有偷懒不长高。”爸爸提出一个建议。
“好,我去画表格。”就这样,孩子设计了一个简单明了的表格:分叉数、叶子数量、有无病虫、主茎成长距离,一目了然。
“爸爸!今天黄瓜长了0.5厘米!”这呼叫声一点儿也不亚于阿基米得从浴缸中跑出来呼喊自己发现了浮力定律。科学家,就是这样慢慢培养出来的。
阿尔弗雷德?柏恩哈?诺贝尔,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从小身体虚弱的他,只上过一年学。9岁时,他随父亲伊曼纽尔搬到俄国的圣彼得堡居住,那时他们初到俄国身无分文,两手空空。但好在爸爸有的是技术力量、实践方案——伊曼纽尔是一个炸药研究者。
早在瑞典时,他就开始研究地雷和水雷。到俄国后,他把这个建议向俄国的军部提出,希望他们资助他生产,却没有人帮助他。但这并不影响他坚持不懈地改进自己的发明,他终于得到了俄国政府的资助。
父亲所从事的事业深深打动了诺贝尔,一有机会,父亲也让诺贝尔到工厂里来参观,给他们讲解炸药的知识和威力。诺贝尔和他的两个哥哥满脑子都是一些陌生的名词,回家之后,诺贝尔就开始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有关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他想让自己快一点儿明白爸爸说的那些陌生的东西。
他经常去工厂里找爸爸,有时候带回火药做烟火玩。他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着自制地雷。从游戏中他完成了一个突破,从玩火药到研究炸药,为他以后从事的炸药事业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而父亲一直都在他的身边,和他一起研究,一起总结。
有一次,诺贝尔研究出了类似烟花一类的火药,在院子里点着玩。被爸爸看到以后,他很高兴地对孩子说:“这一次你的比例掌握得很好了,但是记住下一次最好少给一点硝。”等下一次诺贝尔配火药的时候,父亲真的过来手把手告诉他怎样掌握好比例,这些细节成为诺贝尔童年研究阶段难能可贵的“学术”指导。
1850年,诺贝尔17岁时,父亲决定送他到欧洲各国和美国去见见世面,同时考察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机械、化工方面的现状和进展。当诺贝尔学有所成,回到圣彼得堡时,已经过去整整四年了。
“现代炸药之父”、现代科学文学领域最大奖项诺贝尔奖的创始人,就这样慢慢走上了舞台。
很多孩子的梦想都是成为一个科学家,但他们却没有诺贝尔那样的父亲、钱三强那样的父亲。但并非所有的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世袭”的,父亲在孩子刚刚接触科学、对事物都保持着充分的兴趣和好奇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注意细节的父亲就很容易培养出科学家,因为科学家往往是非常在意细节的人。
当孩子盯着一只蚂蚁看得入神的时候,不要打扰他;当孩子专心地触摸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的时候,不要呵斥他;每一个科学家,都是从好奇和求知中走出来的,让孩子从生活中感受到科学的美好,孩子的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这里也有一些给爸爸们的建议:
1.注意细节并不等于苛求细节。就像你只需要让孩子开始关注黄瓜是怎样成长的,而不需要让孩子因为黄瓜长得慢而内疚自责。
2.如果孩子总是对什么事情都大大咧咧,那你要想办法让他因为粗心而吃亏。吃一堑长一智是一个永恒的道理,孩子吃亏多了,他才能长记性。
3.那些爸爸不属于细节型: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和计划的爸爸、老婆生气了还总是浑然不觉的爸爸、总是忘记家人生日的爸爸、自己的办公桌上一团乱麻的爸爸。这些特征表明你自己不是细节型的人才,也就说明你还需要先培养自己关注细节的能力。
有人说“细节之中有魔鬼”,不仅是孩子的培养需要关注细节,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在细节上投入。所谓专家,也就是关注了细节的人。所以,如果爸爸你还不是细节型的人,那一定需要重新“站队伍”,不仅改变自己,甚至可能是在改变孩子的前途。
第一篇第三章7细节型父亲的楷模:诺贝尔之父
可操作性:★★★☆ 难度系数:★★ 关键词:细节
阳台上有一个空花盆,爸爸突发奇想,想来种一株黄瓜,便和孩子一起动手开始行动。找土壤、借科普书、学种植技巧,等等,一棵小小的黄瓜让两个人做了两天的筹备工作。终于在爷爷看好的一个黄道吉日,黄瓜籽种下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抽芽,一家人的惊喜;长高,一种成就感在成长;展叶,孩子收到的最好礼物……黄瓜需要一个架子,孩子在公园中转悠了半天,才找到几根枯枝,兴奋地插在了花盆旁边。
“我们得给这个小家伙做个成长笔记,不然不知道它每天吃饭喝水了有没有偷懒不长高。”爸爸提出一个建议。
“好,我去画表格。”就这样,孩子设计了一个简单明了的表格:分叉数、叶子数量、有无病虫、主茎成长距离,一目了然。
“爸爸!今天黄瓜长了0.5厘米!”这呼叫声一点儿也不亚于阿基米得从浴缸中跑出来呼喊自己发现了浮力定律。科学家,就是这样慢慢培养出来的。
阿尔弗雷德?柏恩哈?诺贝尔,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从小身体虚弱的他,只上过一年学。9岁时,他随父亲伊曼纽尔搬到俄国的圣彼得堡居住,那时他们初到俄国身无分文,两手空空。但好在爸爸有的是技术力量、实践方案——伊曼纽尔是一个炸药研究者。
早在瑞典时,他就开始研究地雷和水雷。到俄国后,他把这个建议向俄国的军部提出,希望他们资助他生产,却没有人帮助他。但这并不影响他坚持不懈地改进自己的发明,他终于得到了俄国政府的资助。
父亲所从事的事业深深打动了诺贝尔,一有机会,父亲也让诺贝尔到工厂里来参观,给他们讲解炸药的知识和威力。诺贝尔和他的两个哥哥满脑子都是一些陌生的名词,回家之后,诺贝尔就开始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有关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他想让自己快一点儿明白爸爸说的那些陌生的东西。
他经常去工厂里找爸爸,有时候带回火药做烟火玩。他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着自制地雷。从游戏中他完成了一个突破,从玩火药到研究炸药,为他以后从事的炸药事业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而父亲一直都在他的身边,和他一起研究,一起总结。
有一次,诺贝尔研究出了类似烟花一类的火药,在院子里点着玩。被爸爸看到以后,他很高兴地对孩子说:“这一次你的比例掌握得很好了,但是记住下一次最好少给一点硝。”等下一次诺贝尔配火药的时候,父亲真的过来手把手告诉他怎样掌握好比例,这些细节成为诺贝尔童年研究阶段难能可贵的“学术”指导。
1850年,诺贝尔17岁时,父亲决定送他到欧洲各国和美国去见见世面,同时考察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机械、化工方面的现状和进展。当诺贝尔学有所成,回到圣彼得堡时,已经过去整整四年了。
“现代炸药之父”、现代科学文学领域最大奖项诺贝尔奖的创始人,就这样慢慢走上了舞台。
很多孩子的梦想都是成为一个科学家,但他们却没有诺贝尔那样的父亲、钱三强那样的父亲。但并非所有的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世袭”的,父亲在孩子刚刚接触科学、对事物都保持着充分的兴趣和好奇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注意细节的父亲就很容易培养出科学家,因为科学家往往是非常在意细节的人。
当孩子盯着一只蚂蚁看得入神的时候,不要打扰他;当孩子专心地触摸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的时候,不要呵斥他;每一个科学家,都是从好奇和求知中走出来的,让孩子从生活中感受到科学的美好,孩子的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这里也有一些给爸爸们的建议:
1.注意细节并不等于苛求细节。就像你只需要让孩子开始关注黄瓜是怎样成长的,而不需要让孩子因为黄瓜长得慢而内疚自责。
2.如果孩子总是对什么事情都大大咧咧,那你要想办法让他因为粗心而吃亏。吃一堑长一智是一个永恒的道理,孩子吃亏多了,他才能长记性。
3.那些爸爸不属于细节型: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和计划的爸爸、老婆生气了还总是浑然不觉的爸爸、总是忘记家人生日的爸爸、自己的办公桌上一团乱麻的爸爸。这些特征表明你自己不是细节型的人才,也就说明你还需要先培养自己关注细节的能力。
有人说“细节之中有魔鬼”,不仅是孩子的培养需要关注细节,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在细节上投入。所谓专家,也就是关注了细节的人。所以,如果爸爸你还不是细节型的人,那一定需要重新“站队伍”,不仅改变自己,甚至可能是在改变孩子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