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友(重生)_分卷阅读_304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58小说网 www.58xs.cc,最快更新帝王之友(重生)最新章节!
俱泰对于游说,早就磨练的无人能及,先是说背后这支部队拥兵多少多少万,半年多以内打下了多少座大城,打赢了多少南周将军,想要夷平江州是轻轻松松的事情。然而大邺天子却不愿,一是体恤百姓,不忍见血,二是天下土地都需要有人种有人耕作,在这儿打起仗来死伤无数,地不也就空了。
诸位登记名姓后,便是和现在被攻打下来的其它城镇一样,赋税减免,按照户头重新分地。
而且大邺从去年开始,贯彻一种政策,就是各户头要交的赋税与户头下拥有的土地相当,比如大地主交的赋税略高于同样面积分散到百户之后的赋税总和。各个民户下拥有的土地上限是有限的,因为本来大邺官员就高薪,又不愿让官员称为地方豪强,所以普通民户与官员的上限是一样的,只有朝中中央地区的高官和皇亲国戚,户口下能登记的土地更多。
土地的交买税率也与买卖双方户头下拥有土地面积相关,原本拥有的土地越多,想要买入负担的易地税也就更高。
一旦发现没有户主登记的土地,朝廷将予以收取,而后分放给该地主手下无地可种的佃户,亦或是直接招贴拍卖使用权。
毕竟是早些年的世家不在,朝廷对付一些商贾大户还是轻轻松松的,像舒窈手底下的铺市和土地面积就远远超过崔式名头下的上限,她一部分是将土地分给了手下的几位掌柜,却牢牢把控住了商路人脉等等,另一部分则是从朝廷和成都府手中购买的使用权。
使用权上限是十五年,也就是每隔十五年有一次议价审查,按照当时朝廷制定的土地市价进行微调,土地原有的使用者拥有下一使用期的优先获得权。
因此也就有大量的土地进入了循环,商贾豪强或当地官员想要避人耳目,偷买土地,然后超过份额的土地接着被发现、被政府征收,流入普通民户手中,而后再有一小部分流入市场。渐渐稳定下来后,政府不但能收几波在赋税,民户、佃户和地主的数量比例也能渐渐稳定下来,几次被收缴土地的损失,也会有更多的商贾选择从朝廷手中买使用权,朝廷也能真正把控住大片的商用、庄园土地。
殷胥不愿意对土地放手是肯定的,因为他一直不太抑制土地兼并,却也不可能再让世家那种级别的大地主继续诞生,不单赋税要压制,上限要压制,也要让朝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大地主才能维持统治。
虽然这点让不少商贾为之诟病,但他们显然还不具有全面对抗朝廷的能力,只能不断的想办法找漏洞。而洛阳的刑部和律科师生也不是吃白饭的,殷胥大力扶持,也通过了制定了分门律法的政令,殷胥的要求就是尽量缩短律法回馈修改的周期,但尽量避免律法中人为量刑的环节,几乎是要求从百姓矛盾到商贾纠纷,几乎所有的大大小小能出现的问题,都在各个层级的律法中,都能找到律条。
这些眼前的民户既然是成了大邺民户,登记了名姓人口之后,自然能获得土地。
俱泰还要说明态度,圣人自小被道门养大,却也不是真的要对佛门赶尽杀绝,洛阳长安依然还有不少佛寺。只是这净土宗曾经多次对朝廷出言不逊,在肃宗时期就得罪了皇帝跑到这里来,圣人不介意大家信佛,只是这东林寺有罪,不灭不行。
上面这句话就是真假参半了。
总之一部分人听闻可能还用自己原来的土地,而且来年还不用纳赋税,再见到身前有寺庙几倍人数的军队,也不会认为自己真的能做对……一部分人开始心动了。
不管什么别的,今日说个名字,就能先带着米粮回家了,挣扎之后拒绝的人少之又少。俱泰就这样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当地民兵的住址和名姓,开始从崔季明手底下讨兵力,直接夺地分地了。
拥有武力的民兵分到的就是原住地,因为他们实在是太激进,只有原土地不变还不收赋税,才能不会挑动他们那一点不和就要蹦起来拿刀的敏感神经。而其他部分被民兵认为可怜无能的普通隐户,则被统一迁到江州附近更广袤的地方去。当地豪强世家超过大邺法规上限的土地被回收,但总人数不变,他们获得的土地自然更多了。
就以这样的手段,再加上鄱阳湖打算修建船厂、户部开放迁居,原江州官员也跟着一同前往,俱泰和手底下的官员都是笑脸迎人,怀柔手段下,绝大部分的隐户都已经登记在册了。
俱泰还想着用什么怀柔手段对待那不断骚扰他们,也快成了孤岛的寺庙。寺庙却对外宣称什么一心追求佛法,不愿与士兵发生冲突,求大邺放他们这些僧侣一条生路之类的话。
这话说的真是听者流泪闻者伤心啊,他们这些大邺士兵可真是万恶不赦。
而就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崔季明听闻居然还有民户被寺庙胁迫着私下上缴粮米,上万僧兵不愿意遣散,而且寺院主持甚至还再度收纳民户上贡的民女进庙,她直接笑嘻嘻调了几万人去寺庙过节了。
不干别的,砸开门,带着锅炉带着灶,带着士兵带着马,往院里一挤,支锅涮肉吃,东倒西歪的睡觉,来来回回的跑马为33。东林寺确实是大的离谱,但这几万人一挤也是不像样啊——说是恶匪进山也不为过,一开始主持还拦着不让僧兵动手,但总有管不住的。
僧兵拿着僧棍一动手,崔季明手底下的兵自然也不会吃亏,几万人大邺强兵,赤手空拳也能把他们打到哭啊。崔季明不想屠杀僧侣,在信佛的南周给殷胥背上这种名声。于是几万士兵就把这帮僧兵打到求饶,拖出去寺庙,只给东林寺留下一地锅炉和马粪。
他们押着这一大批僧兵,去了江州的衙门。缘由就是这帮僧人没有大邺入佛门需要的通牒,更没有登记在案,于是就是诈骗的假和尚,必须归还为民户。
殷胥看她调兵也知道她是要去胡闹,却没想到是这样一个哭笑不得的结果。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江州的官员在衙门加班到半夜,一个个扶着脑袋,问着下头的这些鼻青脸肿的僧兵,姓甚名甚,家在何方予以登记。
第320章305.0305.#
崔季明渐渐感觉出来棘手来。东林寺的问题倒是解决了,但是往后一步步遇见了不少筑成堡垒对外封闭的村镇、放火烧山污蔑大邺的无赖寺庙却绝不在少数。
两个国家三年的政策不同,就能有这样的天差地别?
这还是已经打下的地方留存的顽固污渍,就如此难清除,怪不得殷胥对于未来的战况一点都不乐观。
而越往岭南一带走,反而大的寺庙少了起来。现在殷胥暂停对南周的攻势,让崔季明应对这些地方上的势力,让刘原阳疏通整条长江线路,开始从蜀地向下全面通商。看起来是让崔季明大材小用,单若不是有大军不是有朝廷官员,很多问题就很容易闹大。
而崔季明向岭南去的带兵路上,居然看到有布衣僧侣,光着脚正在田间劳作——
这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僧侣不事生产都是多少年的老规矩了,她连忙去问,那些僧侣大多都是以前的民户出身,可能都不识几个字就做了僧人,他们基本就是负责给村内县内做做法事,主持主持公道,大多数靠做法事赚点小钱,剩下的就自己也种种地纺一纺线,去市场上或者直接和周边民户易物。
崔季明忽地就想起来某个曾经在长安城外村里住过的嘉尚和尚,自己养鸡卖鸡蛋,养蚕纺线又织布,没什么自己干不了的活,一双都快让泥泡肿的脚走遍了天南海北。
他在这附近?
这些人大多都是文盲,他们虽然不识字,却言道:“六根清净方是稻,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样佛法通灵的话语来,崔季明心中惊喜。一是她相知道嘉尚和尚如今现在在何方,究竟是什么状况。二则是长江以北的大邺的灭佛伴随着激烈的动荡,是战争中逐渐演化的,所以灭佛的流血被掩在战争的流血下,而现在在南方如此大行的佛道面前,想要彻底灭佛很难不流血,道教如果不是朝廷大力扶持,本身这种“不信就滚别阻止老子升天”的态度又不具有跟佛教竞争的能力,最好最能和平衍化的方式,就是扶持一门适合大邺现状的佛教。
她下了马,那种地的年轻和尚有些惶恐,光着脚从地里走出来跟她行礼。
二人寒暄了几句,他才说村内的小庙内有四位师父,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宗,可以去帮着问问师傅。一行人到了一个挤满了农闲时候听戏人的小寺庙里去,上头有个挺着大肚子的和尚哑着嗓子给大家唱戏。崔季明可没少听过什么佛门唱“极乐净土”,头一回听人在上头唱什么打草养猪、吃饭洗澡也是修佛也是禅道。
不一会儿那个唱戏下来的肥和尚过来了,他手里还拿着个账本子,算着今天要去给谁做法事放焰口,听见小和尚带着个将军大半的人来问,半天才说应该是叫南禅一派。
再问祖庭是哪里,祖师是谁。
祖庭大概是南方冯茅山的真觉寺,祖师是谁他倒是很清楚,张口就道出了嘉尚的名字。
崔季明大喜,下一句话却把她热情浇灭了,他们都说嘉尚大师并不常年呆在祖庭,而是云游四海宣扬佛法。
看到崔季明面露失望,那年轻和尚也有些不忍,连忙一路送着她出来。
崔季明望着这个平静的村落,道:“你们没有别的人过来开寺庙么?我听闻各地都是空宗和净土宗的大寺,这里怎么就能留有这样的小寺庙呢?”
年轻和尚道:“县内州城内确实有不少大寺庙,可是越靠山里,他们就越不愿意来。而相比那些要不停的缴纳贡养的寺庙,我们庙内几个师父也常去给村里搭把手,有的还会写字算数,大家也就都喜欢。只是好多地方因为大庙想要讨村人的钱,所以烧毁我们一派的小庙打杀僧人。唉,也是没有办法,我们这几个人生水做饭都是靠自己,嘉尚大师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们没有僧兵,怎么可能打得过他们。”
崔季明翻身上马,忽然叹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在其他佛门听来多么可笑。他说能给众生带来什么才是佛法的真谛,终于是做到了啊。”
她微微点头:“我会尽快派人寻找他的,那些大的寺庙不符合大邺的规矩,迟早会被剿灭。你们放心吧。”
她说罢一踢马腹,离开了这片平静的村落。从这里办完事儿回鄱阳湖南侧殷胥扎营的地点,回去的路就花了好几日,崔季明正要去跟殷胥说这件事,就听闻到一个消息——嘉尚居然自己找来了!
南周内部大多地区车马不通,他又没有钱,早早得知圣人南下,一路上靠着搭车靠着双脚,从广州一代生生走到了这里。一路上遇到过起义军差点死了,又差点被沿路的寺庙抓住关押,几个月才找到了殷胥。他本来就瘦,崔季明以为她当了一代祖师也好歹地位高了些,然而衣服比当年更破,鞋子比以前更薄——
崔季明还没来得及找殷胥激动的说这件事,殷胥就先拖着她兴奋的要她坐过来与嘉尚同聊。这次会谈里头没有别的旁人,只有个耐冬在端茶倒水,嘉尚估计是渴了,怪不好意思的盘腿坐在垫子上,拿了个杯子就要牛饮,烫的手一抖杯子掉在腿上,热茶全洒在裆上,登时就从原地跳起来,惊叫着跟跳大神似的乱抖衣裳。
殷胥失笑:“你如今成了南禅宗的大师,怎的还这样不稳重。”
嘉尚拿手背在灰色的衣袍上蹭了好一会儿,才抬头有点自觉丢人的抿嘴笑了:“所以我要从寺内出来,我几个徒弟都不放心你。要是路上出了点什么事儿,岂不是拉着他们给我垫背。我反正也走过不知道多少路了,命大,从来没出过事儿。”
崔季明在这一场仗打下来,看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变化或成长,看着故土的陷入战乱,回过头来却发现这个大和尚,一笑还是那时候的羞涩,眼里还是当年不变的澄澈,开口便是不合时宜——他似乎一点没有改变。
殷胥却似乎心情很好,嘉尚可是知道崔某人曾经还想用他的天眼看看圣人前世是不是跟别人好过,如今看着这俩人并肩坐在一处说着话,顿时觉得……有点微妙的懂了。
殷胥坐在那里,有些自己没意识到的将肩膀和头往崔季明那边靠,他对嘉尚问道:“你来找我,究竟是为了何事?”
嘉尚低头行礼:“圣人当年想让我找出一种适合大邺的佛法,为此支持我,而我却不告而别。圣人似乎没有恼怒的意思,或许晚了,但我仍然想说,或许今日,我找出了适合大邺的佛法,或者说是适合众生的佛法。”
如今的禅宗,其实在南方,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带,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嘉尚也在真觉寺制定出“禅门规式”,除却当年梁武帝制定后实际并不算贯彻的佛门吃素以外,他也设定了很多详细的清规,比如远离闹市和城区,靠近山林与村落建立寺庙;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不立佛殿,立法堂以传灯,立僧堂以保养等等。
这些政策对于那些金碧辉煌建设在最繁华的坊市中的大寺庙来说,几乎是闻所未闻,却在南禅宗上百座大大小小的寺庙中得到了贯彻。
佛法上更是讲求众生平等,人间佛法,简单解释过来就是完全脱离了印度传来的佛教的模子。曾经婆罗门出身的僧侣们自认为地位高贵,以自己动手劳作为耻,寺庙上下也等级森严,从某种角度上,这种佛法在大邺或者说在中原能长期存活,也就是在于曾经门阀政治与世家的横行与当初的印度有类似的背景。
而如今不单是世家不在,佛法上更是讲求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而成佛不是在于追求佛法,不在乎怎样的虔诚付出,而是佛法在世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踏踏实实的生活,在生活中追寻修行,才是佛法。
崔季明毕竟是个现代人,在现代的佛教就是这种禅宗的延续,她不觉得有什么惊奇,反而是刚来这世界的时候,看到僧侣出门如同公主出嫁,不但花天酒地甚至还玩女人,才觉得吃惊。
但对于殷胥来说,嘉尚的这说法几乎让他欣喜若狂。
说是嘉尚自己顿悟出的结果也罢,说是投机取巧为了大邺创造的佛法也罢。这一套佛法很适合现在的大邺。
说是佛法,更像是佛门的儒家伦理。
佛法修行是儒家修身,慈悲众生是仁爱天下,众生平等、悉有佛性与如今的科举制度难道不也是有本质的相同么?
如今通行的佛法,大多认为人与佛之间有明显的鸿沟,只有部分人才可以成佛,这不就是当年世族观念的一个变种么?
世俗世界在改革在变化,佛法难道就不该随之变化么?
佛性人人都有,是深埋心中的种子,只要是勤于耕耘都能发芽。
而智慧也并不分等级,只要修身齐家,只要读书思索,就能够布衣而卿相,站在治天下的位置上。
农户渔夫可以成佛,贫民劳工可以做官。
这些想法,是曾经不存在的,如今萌芽在大邺土地上的宽容。
虽然还只是一个雏形,但禅宗的宽容和平和,对于平等的肯定,却能在宗教的层面上为目前大邺的统治,为未来中原的发展,提供基础的观念。
殷胥不可能不同意,他不但要同意,更想要大力扶持。这样的宗教,才不会是上位者心头挂着的心病,才堪称为佛门的发言人。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外来的民族文化不断容纳进来的大邺,禅宗作为佛教一门的转变,也证明了中原的态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嘉尚琢磨出来的这一套心境湛然的佛宗,这一套自我约束的清规,以及这挑的恰到好处的时机,几乎让殷胥怀疑他有多少巧合是心机所指,有多少是有意迎合。
然而这些其实并不太重要,或许更可能是嘉尚窥破了社会运转的规律,看透了宗教生存的轨迹,所以才为了佛门的长生,想出这样的办法。
殷胥毕竟是实用主义的帝王,他要的是达到目的。
他几乎是没有多说别的,决意在长安洛阳郊外修建寺庙,迎接南禅宗进入关中地区,也将协助南禅宗佛寺的普及。然而一切的寺庙必须按照大邺如今的规范进行,佛教内部也必须根据《禅宗规式》的僧众进行管束。
嘉尚面上这才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殷胥打算让他先去歇一歇,过几日再详细商议建设佛寺等等的事情,嘉尚临离开之前,忽然不合时宜的开口道:“啊,三郎如果还想知道答案,贫僧的天眼倒也可以为了报恩开一次。您要是想知道圣人前世的事情,应该是没问题的。”
崔季明这才后知后觉的想起自己也曾经小纠结想知道的事儿,连忙摆手:“啊不用不用了!”
殷胥这会儿已经转脸过来了,拧着眉头:“你想知道什么事儿,我还能不告诉你么?”
嘉尚可真会接话:“三郎曾经问圣人前世有没有别的人,或者是什么宫女之类的。”
崔季明恼羞成怒,拍桌:“你脑子怎么就记住我那句闲话了,你不说没人当你死了!”
殷胥转过脸来,一时间面上那个表情不知道是偷着笑还是佯装怒,看的崔季明浑身发毛。
这嘉尚前脚才出去,殷胥刚拽住她胳膊,似笑非笑的想问,耐冬却急急忙忙递了封军报进来,殷胥接过来,打眼一看,顿时忘了嬉闹。
南周平复郑王之乱,两家被灭,满门抄斩。但由于地方军调回建康,各地起义愈演愈烈,如今已有几军逼近了建康,攻下了建康周边几座州城,过程中又在不断吞并,直指建康,誓要自己立国!
第321章305.0305.#
这一批南周之内的叛军不敢触碰大邺的军队,但他们的口号却是把大邺也当作他们的敌人之一。先是抵抗所谓腐朽的南周朝廷,然后回击北邺外敌,复我疆土。
这话说的有点自蒙双眼的意味。参军的这帮人中年轻的好歹也二十上下,三年前也懂事儿了,那时候还自称大邺百姓呢,这会子就转头把大邺叫做外敌了,后头藏了些什么心思,好像别人都不懂似的。
因为大邺已经过江,贵阳一代有南下的蜀军和归顺大邺的南蛮小国,韶州衡州一代因为当地的起义军在洞庭湖水战后被大邺招安,也成了大邺的地盘,而广州附近又有大批大邺船只登岸,显然南路也封死了。这些叛军的距地就是处在被四面包围的状况,蜷缩在江南岭南的腹地一带。
这些地方,山岭交错,河运不宜,就算是现代也不是特别多城市存在的地方。这些叛军越蜷越憋屈,越憋屈越有怒火。
再加上他们不敢直面应对大邺不对,建康又才是最富饶的地带,他们口号是要先抵抗南周,于是大批在西部的叛军往东部赶。本来就在东部的叛军却已经得天独厚,甚至攻到了建康附近的桐庐越州一代。
他们的刀锋几乎快抵到南周的眼珠子了。南周境内由于各大官道被侵占,似乎朝廷放弃了军备运输,放弃了统军反击,也不知道朝廷到底给各地将领怎样的回应,不少本地的将领居然也弃城而逃,或者是带兵加入叛军。
这些叛军几乎都是军户或农民出身,他们本来就相当信佛,还天天宣扬一些默念佛文刀枪不入的迷信来忽悠那些分不到军甲的兵。当然其中也有些相当恶心甚至可笑的迷信手法,比如他们信童男童女身穿白衣,怀抱佛像挂在长杆之上,让他们念佛能逼退敌军,于是每次去打仗总是要有一些人扛着这种长杆,满战场就看见吓得哆哆嗦嗦的男孩女孩被挂在乱晃的杆头上背佛经。
当然这样大的目标,在刀剑不长眼的战场……战后,这些孩子们从杆子上被弄下来的时候,基本各个都扎成了刺猬,这些叛军之中还认为是佛祖显灵,让童男童女吸走了箭矢,他们才没被扎死……
殷胥对待愈演愈烈早已双方压不住的叛军,自然也不会坐着看他们胡闹。如今崔季明的主力军已经能拓展到洞庭湖南部的衡州一代,眼前就是不断东迁凑热闹的大大小小叛军从岭南一带而过。殷胥与众人商议,下令让一部分军队直线南下,拦截这些东迁的叛军,恢复从衡州到广州的旧官道。
这事儿出面的却不是崔季明,毕竟她是腹地最高主帅,不可随意离开圣人,选择带队的主将而是考风和董熙之。考风是夏辰走了之后仅留下来的一支凉州部队,他敢冲敢杀,性情激烈,崔季明考虑再三,还是让这个装疯卖傻,心思颇深的董熙配合他与他同行。
不得不说这一做法,相当行之有效。在肃宗在位时期,修路和造船都是朝廷工部的主业,再加上那时候江南粮米产量渐渐有超过华北的趋势,为了方便运输,南方修了不少连同大州城的官道。有相当一部分官道都是南北走向的,正方便了他们向南行军。
俱泰对于游说,早就磨练的无人能及,先是说背后这支部队拥兵多少多少万,半年多以内打下了多少座大城,打赢了多少南周将军,想要夷平江州是轻轻松松的事情。然而大邺天子却不愿,一是体恤百姓,不忍见血,二是天下土地都需要有人种有人耕作,在这儿打起仗来死伤无数,地不也就空了。
诸位登记名姓后,便是和现在被攻打下来的其它城镇一样,赋税减免,按照户头重新分地。
而且大邺从去年开始,贯彻一种政策,就是各户头要交的赋税与户头下拥有的土地相当,比如大地主交的赋税略高于同样面积分散到百户之后的赋税总和。各个民户下拥有的土地上限是有限的,因为本来大邺官员就高薪,又不愿让官员称为地方豪强,所以普通民户与官员的上限是一样的,只有朝中中央地区的高官和皇亲国戚,户口下能登记的土地更多。
土地的交买税率也与买卖双方户头下拥有土地面积相关,原本拥有的土地越多,想要买入负担的易地税也就更高。
一旦发现没有户主登记的土地,朝廷将予以收取,而后分放给该地主手下无地可种的佃户,亦或是直接招贴拍卖使用权。
毕竟是早些年的世家不在,朝廷对付一些商贾大户还是轻轻松松的,像舒窈手底下的铺市和土地面积就远远超过崔式名头下的上限,她一部分是将土地分给了手下的几位掌柜,却牢牢把控住了商路人脉等等,另一部分则是从朝廷和成都府手中购买的使用权。
使用权上限是十五年,也就是每隔十五年有一次议价审查,按照当时朝廷制定的土地市价进行微调,土地原有的使用者拥有下一使用期的优先获得权。
因此也就有大量的土地进入了循环,商贾豪强或当地官员想要避人耳目,偷买土地,然后超过份额的土地接着被发现、被政府征收,流入普通民户手中,而后再有一小部分流入市场。渐渐稳定下来后,政府不但能收几波在赋税,民户、佃户和地主的数量比例也能渐渐稳定下来,几次被收缴土地的损失,也会有更多的商贾选择从朝廷手中买使用权,朝廷也能真正把控住大片的商用、庄园土地。
殷胥不愿意对土地放手是肯定的,因为他一直不太抑制土地兼并,却也不可能再让世家那种级别的大地主继续诞生,不单赋税要压制,上限要压制,也要让朝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大地主才能维持统治。
虽然这点让不少商贾为之诟病,但他们显然还不具有全面对抗朝廷的能力,只能不断的想办法找漏洞。而洛阳的刑部和律科师生也不是吃白饭的,殷胥大力扶持,也通过了制定了分门律法的政令,殷胥的要求就是尽量缩短律法回馈修改的周期,但尽量避免律法中人为量刑的环节,几乎是要求从百姓矛盾到商贾纠纷,几乎所有的大大小小能出现的问题,都在各个层级的律法中,都能找到律条。
这些眼前的民户既然是成了大邺民户,登记了名姓人口之后,自然能获得土地。
俱泰还要说明态度,圣人自小被道门养大,却也不是真的要对佛门赶尽杀绝,洛阳长安依然还有不少佛寺。只是这净土宗曾经多次对朝廷出言不逊,在肃宗时期就得罪了皇帝跑到这里来,圣人不介意大家信佛,只是这东林寺有罪,不灭不行。
上面这句话就是真假参半了。
总之一部分人听闻可能还用自己原来的土地,而且来年还不用纳赋税,再见到身前有寺庙几倍人数的军队,也不会认为自己真的能做对……一部分人开始心动了。
不管什么别的,今日说个名字,就能先带着米粮回家了,挣扎之后拒绝的人少之又少。俱泰就这样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当地民兵的住址和名姓,开始从崔季明手底下讨兵力,直接夺地分地了。
拥有武力的民兵分到的就是原住地,因为他们实在是太激进,只有原土地不变还不收赋税,才能不会挑动他们那一点不和就要蹦起来拿刀的敏感神经。而其他部分被民兵认为可怜无能的普通隐户,则被统一迁到江州附近更广袤的地方去。当地豪强世家超过大邺法规上限的土地被回收,但总人数不变,他们获得的土地自然更多了。
就以这样的手段,再加上鄱阳湖打算修建船厂、户部开放迁居,原江州官员也跟着一同前往,俱泰和手底下的官员都是笑脸迎人,怀柔手段下,绝大部分的隐户都已经登记在册了。
俱泰还想着用什么怀柔手段对待那不断骚扰他们,也快成了孤岛的寺庙。寺庙却对外宣称什么一心追求佛法,不愿与士兵发生冲突,求大邺放他们这些僧侣一条生路之类的话。
这话说的真是听者流泪闻者伤心啊,他们这些大邺士兵可真是万恶不赦。
而就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崔季明听闻居然还有民户被寺庙胁迫着私下上缴粮米,上万僧兵不愿意遣散,而且寺院主持甚至还再度收纳民户上贡的民女进庙,她直接笑嘻嘻调了几万人去寺庙过节了。
不干别的,砸开门,带着锅炉带着灶,带着士兵带着马,往院里一挤,支锅涮肉吃,东倒西歪的睡觉,来来回回的跑马为33。东林寺确实是大的离谱,但这几万人一挤也是不像样啊——说是恶匪进山也不为过,一开始主持还拦着不让僧兵动手,但总有管不住的。
僧兵拿着僧棍一动手,崔季明手底下的兵自然也不会吃亏,几万人大邺强兵,赤手空拳也能把他们打到哭啊。崔季明不想屠杀僧侣,在信佛的南周给殷胥背上这种名声。于是几万士兵就把这帮僧兵打到求饶,拖出去寺庙,只给东林寺留下一地锅炉和马粪。
他们押着这一大批僧兵,去了江州的衙门。缘由就是这帮僧人没有大邺入佛门需要的通牒,更没有登记在案,于是就是诈骗的假和尚,必须归还为民户。
殷胥看她调兵也知道她是要去胡闹,却没想到是这样一个哭笑不得的结果。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江州的官员在衙门加班到半夜,一个个扶着脑袋,问着下头的这些鼻青脸肿的僧兵,姓甚名甚,家在何方予以登记。
第320章305.0305.#
崔季明渐渐感觉出来棘手来。东林寺的问题倒是解决了,但是往后一步步遇见了不少筑成堡垒对外封闭的村镇、放火烧山污蔑大邺的无赖寺庙却绝不在少数。
两个国家三年的政策不同,就能有这样的天差地别?
这还是已经打下的地方留存的顽固污渍,就如此难清除,怪不得殷胥对于未来的战况一点都不乐观。
而越往岭南一带走,反而大的寺庙少了起来。现在殷胥暂停对南周的攻势,让崔季明应对这些地方上的势力,让刘原阳疏通整条长江线路,开始从蜀地向下全面通商。看起来是让崔季明大材小用,单若不是有大军不是有朝廷官员,很多问题就很容易闹大。
而崔季明向岭南去的带兵路上,居然看到有布衣僧侣,光着脚正在田间劳作——
这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僧侣不事生产都是多少年的老规矩了,她连忙去问,那些僧侣大多都是以前的民户出身,可能都不识几个字就做了僧人,他们基本就是负责给村内县内做做法事,主持主持公道,大多数靠做法事赚点小钱,剩下的就自己也种种地纺一纺线,去市场上或者直接和周边民户易物。
崔季明忽地就想起来某个曾经在长安城外村里住过的嘉尚和尚,自己养鸡卖鸡蛋,养蚕纺线又织布,没什么自己干不了的活,一双都快让泥泡肿的脚走遍了天南海北。
他在这附近?
这些人大多都是文盲,他们虽然不识字,却言道:“六根清净方是稻,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样佛法通灵的话语来,崔季明心中惊喜。一是她相知道嘉尚和尚如今现在在何方,究竟是什么状况。二则是长江以北的大邺的灭佛伴随着激烈的动荡,是战争中逐渐演化的,所以灭佛的流血被掩在战争的流血下,而现在在南方如此大行的佛道面前,想要彻底灭佛很难不流血,道教如果不是朝廷大力扶持,本身这种“不信就滚别阻止老子升天”的态度又不具有跟佛教竞争的能力,最好最能和平衍化的方式,就是扶持一门适合大邺现状的佛教。
她下了马,那种地的年轻和尚有些惶恐,光着脚从地里走出来跟她行礼。
二人寒暄了几句,他才说村内的小庙内有四位师父,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宗,可以去帮着问问师傅。一行人到了一个挤满了农闲时候听戏人的小寺庙里去,上头有个挺着大肚子的和尚哑着嗓子给大家唱戏。崔季明可没少听过什么佛门唱“极乐净土”,头一回听人在上头唱什么打草养猪、吃饭洗澡也是修佛也是禅道。
不一会儿那个唱戏下来的肥和尚过来了,他手里还拿着个账本子,算着今天要去给谁做法事放焰口,听见小和尚带着个将军大半的人来问,半天才说应该是叫南禅一派。
再问祖庭是哪里,祖师是谁。
祖庭大概是南方冯茅山的真觉寺,祖师是谁他倒是很清楚,张口就道出了嘉尚的名字。
崔季明大喜,下一句话却把她热情浇灭了,他们都说嘉尚大师并不常年呆在祖庭,而是云游四海宣扬佛法。
看到崔季明面露失望,那年轻和尚也有些不忍,连忙一路送着她出来。
崔季明望着这个平静的村落,道:“你们没有别的人过来开寺庙么?我听闻各地都是空宗和净土宗的大寺,这里怎么就能留有这样的小寺庙呢?”
年轻和尚道:“县内州城内确实有不少大寺庙,可是越靠山里,他们就越不愿意来。而相比那些要不停的缴纳贡养的寺庙,我们庙内几个师父也常去给村里搭把手,有的还会写字算数,大家也就都喜欢。只是好多地方因为大庙想要讨村人的钱,所以烧毁我们一派的小庙打杀僧人。唉,也是没有办法,我们这几个人生水做饭都是靠自己,嘉尚大师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们没有僧兵,怎么可能打得过他们。”
崔季明翻身上马,忽然叹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在其他佛门听来多么可笑。他说能给众生带来什么才是佛法的真谛,终于是做到了啊。”
她微微点头:“我会尽快派人寻找他的,那些大的寺庙不符合大邺的规矩,迟早会被剿灭。你们放心吧。”
她说罢一踢马腹,离开了这片平静的村落。从这里办完事儿回鄱阳湖南侧殷胥扎营的地点,回去的路就花了好几日,崔季明正要去跟殷胥说这件事,就听闻到一个消息——嘉尚居然自己找来了!
南周内部大多地区车马不通,他又没有钱,早早得知圣人南下,一路上靠着搭车靠着双脚,从广州一代生生走到了这里。一路上遇到过起义军差点死了,又差点被沿路的寺庙抓住关押,几个月才找到了殷胥。他本来就瘦,崔季明以为她当了一代祖师也好歹地位高了些,然而衣服比当年更破,鞋子比以前更薄——
崔季明还没来得及找殷胥激动的说这件事,殷胥就先拖着她兴奋的要她坐过来与嘉尚同聊。这次会谈里头没有别的旁人,只有个耐冬在端茶倒水,嘉尚估计是渴了,怪不好意思的盘腿坐在垫子上,拿了个杯子就要牛饮,烫的手一抖杯子掉在腿上,热茶全洒在裆上,登时就从原地跳起来,惊叫着跟跳大神似的乱抖衣裳。
殷胥失笑:“你如今成了南禅宗的大师,怎的还这样不稳重。”
嘉尚拿手背在灰色的衣袍上蹭了好一会儿,才抬头有点自觉丢人的抿嘴笑了:“所以我要从寺内出来,我几个徒弟都不放心你。要是路上出了点什么事儿,岂不是拉着他们给我垫背。我反正也走过不知道多少路了,命大,从来没出过事儿。”
崔季明在这一场仗打下来,看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变化或成长,看着故土的陷入战乱,回过头来却发现这个大和尚,一笑还是那时候的羞涩,眼里还是当年不变的澄澈,开口便是不合时宜——他似乎一点没有改变。
殷胥却似乎心情很好,嘉尚可是知道崔某人曾经还想用他的天眼看看圣人前世是不是跟别人好过,如今看着这俩人并肩坐在一处说着话,顿时觉得……有点微妙的懂了。
殷胥坐在那里,有些自己没意识到的将肩膀和头往崔季明那边靠,他对嘉尚问道:“你来找我,究竟是为了何事?”
嘉尚低头行礼:“圣人当年想让我找出一种适合大邺的佛法,为此支持我,而我却不告而别。圣人似乎没有恼怒的意思,或许晚了,但我仍然想说,或许今日,我找出了适合大邺的佛法,或者说是适合众生的佛法。”
如今的禅宗,其实在南方,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带,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嘉尚也在真觉寺制定出“禅门规式”,除却当年梁武帝制定后实际并不算贯彻的佛门吃素以外,他也设定了很多详细的清规,比如远离闹市和城区,靠近山林与村落建立寺庙;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不立佛殿,立法堂以传灯,立僧堂以保养等等。
这些政策对于那些金碧辉煌建设在最繁华的坊市中的大寺庙来说,几乎是闻所未闻,却在南禅宗上百座大大小小的寺庙中得到了贯彻。
佛法上更是讲求众生平等,人间佛法,简单解释过来就是完全脱离了印度传来的佛教的模子。曾经婆罗门出身的僧侣们自认为地位高贵,以自己动手劳作为耻,寺庙上下也等级森严,从某种角度上,这种佛法在大邺或者说在中原能长期存活,也就是在于曾经门阀政治与世家的横行与当初的印度有类似的背景。
而如今不单是世家不在,佛法上更是讲求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而成佛不是在于追求佛法,不在乎怎样的虔诚付出,而是佛法在世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踏踏实实的生活,在生活中追寻修行,才是佛法。
崔季明毕竟是个现代人,在现代的佛教就是这种禅宗的延续,她不觉得有什么惊奇,反而是刚来这世界的时候,看到僧侣出门如同公主出嫁,不但花天酒地甚至还玩女人,才觉得吃惊。
但对于殷胥来说,嘉尚的这说法几乎让他欣喜若狂。
说是嘉尚自己顿悟出的结果也罢,说是投机取巧为了大邺创造的佛法也罢。这一套佛法很适合现在的大邺。
说是佛法,更像是佛门的儒家伦理。
佛法修行是儒家修身,慈悲众生是仁爱天下,众生平等、悉有佛性与如今的科举制度难道不也是有本质的相同么?
如今通行的佛法,大多认为人与佛之间有明显的鸿沟,只有部分人才可以成佛,这不就是当年世族观念的一个变种么?
世俗世界在改革在变化,佛法难道就不该随之变化么?
佛性人人都有,是深埋心中的种子,只要是勤于耕耘都能发芽。
而智慧也并不分等级,只要修身齐家,只要读书思索,就能够布衣而卿相,站在治天下的位置上。
农户渔夫可以成佛,贫民劳工可以做官。
这些想法,是曾经不存在的,如今萌芽在大邺土地上的宽容。
虽然还只是一个雏形,但禅宗的宽容和平和,对于平等的肯定,却能在宗教的层面上为目前大邺的统治,为未来中原的发展,提供基础的观念。
殷胥不可能不同意,他不但要同意,更想要大力扶持。这样的宗教,才不会是上位者心头挂着的心病,才堪称为佛门的发言人。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外来的民族文化不断容纳进来的大邺,禅宗作为佛教一门的转变,也证明了中原的态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嘉尚琢磨出来的这一套心境湛然的佛宗,这一套自我约束的清规,以及这挑的恰到好处的时机,几乎让殷胥怀疑他有多少巧合是心机所指,有多少是有意迎合。
然而这些其实并不太重要,或许更可能是嘉尚窥破了社会运转的规律,看透了宗教生存的轨迹,所以才为了佛门的长生,想出这样的办法。
殷胥毕竟是实用主义的帝王,他要的是达到目的。
他几乎是没有多说别的,决意在长安洛阳郊外修建寺庙,迎接南禅宗进入关中地区,也将协助南禅宗佛寺的普及。然而一切的寺庙必须按照大邺如今的规范进行,佛教内部也必须根据《禅宗规式》的僧众进行管束。
嘉尚面上这才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殷胥打算让他先去歇一歇,过几日再详细商议建设佛寺等等的事情,嘉尚临离开之前,忽然不合时宜的开口道:“啊,三郎如果还想知道答案,贫僧的天眼倒也可以为了报恩开一次。您要是想知道圣人前世的事情,应该是没问题的。”
崔季明这才后知后觉的想起自己也曾经小纠结想知道的事儿,连忙摆手:“啊不用不用了!”
殷胥这会儿已经转脸过来了,拧着眉头:“你想知道什么事儿,我还能不告诉你么?”
嘉尚可真会接话:“三郎曾经问圣人前世有没有别的人,或者是什么宫女之类的。”
崔季明恼羞成怒,拍桌:“你脑子怎么就记住我那句闲话了,你不说没人当你死了!”
殷胥转过脸来,一时间面上那个表情不知道是偷着笑还是佯装怒,看的崔季明浑身发毛。
这嘉尚前脚才出去,殷胥刚拽住她胳膊,似笑非笑的想问,耐冬却急急忙忙递了封军报进来,殷胥接过来,打眼一看,顿时忘了嬉闹。
南周平复郑王之乱,两家被灭,满门抄斩。但由于地方军调回建康,各地起义愈演愈烈,如今已有几军逼近了建康,攻下了建康周边几座州城,过程中又在不断吞并,直指建康,誓要自己立国!
第321章305.0305.#
这一批南周之内的叛军不敢触碰大邺的军队,但他们的口号却是把大邺也当作他们的敌人之一。先是抵抗所谓腐朽的南周朝廷,然后回击北邺外敌,复我疆土。
这话说的有点自蒙双眼的意味。参军的这帮人中年轻的好歹也二十上下,三年前也懂事儿了,那时候还自称大邺百姓呢,这会子就转头把大邺叫做外敌了,后头藏了些什么心思,好像别人都不懂似的。
因为大邺已经过江,贵阳一代有南下的蜀军和归顺大邺的南蛮小国,韶州衡州一代因为当地的起义军在洞庭湖水战后被大邺招安,也成了大邺的地盘,而广州附近又有大批大邺船只登岸,显然南路也封死了。这些叛军的距地就是处在被四面包围的状况,蜷缩在江南岭南的腹地一带。
这些地方,山岭交错,河运不宜,就算是现代也不是特别多城市存在的地方。这些叛军越蜷越憋屈,越憋屈越有怒火。
再加上他们不敢直面应对大邺不对,建康又才是最富饶的地带,他们口号是要先抵抗南周,于是大批在西部的叛军往东部赶。本来就在东部的叛军却已经得天独厚,甚至攻到了建康附近的桐庐越州一代。
他们的刀锋几乎快抵到南周的眼珠子了。南周境内由于各大官道被侵占,似乎朝廷放弃了军备运输,放弃了统军反击,也不知道朝廷到底给各地将领怎样的回应,不少本地的将领居然也弃城而逃,或者是带兵加入叛军。
这些叛军几乎都是军户或农民出身,他们本来就相当信佛,还天天宣扬一些默念佛文刀枪不入的迷信来忽悠那些分不到军甲的兵。当然其中也有些相当恶心甚至可笑的迷信手法,比如他们信童男童女身穿白衣,怀抱佛像挂在长杆之上,让他们念佛能逼退敌军,于是每次去打仗总是要有一些人扛着这种长杆,满战场就看见吓得哆哆嗦嗦的男孩女孩被挂在乱晃的杆头上背佛经。
当然这样大的目标,在刀剑不长眼的战场……战后,这些孩子们从杆子上被弄下来的时候,基本各个都扎成了刺猬,这些叛军之中还认为是佛祖显灵,让童男童女吸走了箭矢,他们才没被扎死……
殷胥对待愈演愈烈早已双方压不住的叛军,自然也不会坐着看他们胡闹。如今崔季明的主力军已经能拓展到洞庭湖南部的衡州一代,眼前就是不断东迁凑热闹的大大小小叛军从岭南一带而过。殷胥与众人商议,下令让一部分军队直线南下,拦截这些东迁的叛军,恢复从衡州到广州的旧官道。
这事儿出面的却不是崔季明,毕竟她是腹地最高主帅,不可随意离开圣人,选择带队的主将而是考风和董熙之。考风是夏辰走了之后仅留下来的一支凉州部队,他敢冲敢杀,性情激烈,崔季明考虑再三,还是让这个装疯卖傻,心思颇深的董熙配合他与他同行。
不得不说这一做法,相当行之有效。在肃宗在位时期,修路和造船都是朝廷工部的主业,再加上那时候江南粮米产量渐渐有超过华北的趋势,为了方便运输,南方修了不少连同大州城的官道。有相当一部分官道都是南北走向的,正方便了他们向南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