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58小说网 www.58xs.cc,最快更新文秘基础知识最新章节!
德育初级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
第一回 族谱堂号传家风 谨言慎行走人生
第一部分:弟子规是中华文化历朝历代家规家训的集大成,它的许多内容出自历代的大经典。
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弟子规的学习。中华民族的先祖五千年的文明,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屹立至今。那么是什么原因,我们五千年的智慧能够承传至今呢?在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过程当中了解到,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先祖能够念念为后代子孙着想,有这样的存心,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先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中家谱、家训、家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我们小时候,常常看到自己祠堂的祖厅,上面有堂号,家族当中有家谱,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教具。
末学小时候常常看到倪氏祖厅上面写着三个字叫锄经堂。末学小时候住的地方是我们倪氏家族的祖厅,各个地方倪氏的宗亲都是从末学故乡搬过去的,所以很多族亲都回来看祖堂,来省亲。大家想想看锄经堂是什么意思啊?经是经典,这锄头跟经典怎么在一块儿呢?难道锄头在经典上来开垦吗?从小是百思不得其解。问父亲,父亲是个农民,对传统文化了解也不深,不了解。后来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才了解锄经堂的意思。这是倪氏堂号。
每一个姓氏都有堂号,就是祖先为了要把做人的道理,承传给后代子孙,用各种方法来承传。家庭教育当中诸如此类的教具就很重要。一个同姓的人住在一起,各种隆重的仪式都在大厅举行。这个大厅有堂号,倪氏的堂号叫锄经堂。这是有来历的。我们倪姓的祖先,在西汉的时候出了一位很有名的圣贤人叫倪宽。他是汉武帝时候的一位名臣。这位倪宽先生,从小饱读诗书,跟着孔安国先生学尚书。大家知道十三经当中,尚书又称为书经,六经之一。倪宽先生年轻的时候还带了一些学生,但是家境不好,他的太太也很贤惠,就照顾先生跟这些学生,一边耕作,一边学习。倪先生常常带着他的学生,还要下地去种田。古代的小农经济,种田的时候,还要学习经典(古代的经典大家都知道,汉朝的时候是什么?竹简,刻在竹简上然后卷起来。要读的时候把它打开放在书桌上,上面有一块板叫业。打开这一本经典叫开业,开业是这么来的。读完了以后再把他卷起来绑好叫卒业。)一边要耕田就没办法这么好的条件,又开业、又卒业的,他就把今天要学的经典绑在锄头柄上,大家的锄头上都有柄,然后扛着就下田去了。耕作完了要休息的时候,就把这个竹简经典打开,在田间就开始读。
一直到xx年,有一次末学陪着一些国外的客人去黄山西递宏村去参观,看到很多家庭在石头上刻着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就是耕田劳动,还要读经典,把这个家风传下来。我们倪家一直把这种很好的读书习惯传下来,这个锄经堂的堂号传给我们的家风叫做耕读传家。
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号,大家的堂号都有查过吗?比如说姓杨的,杨氏的堂号叫四知堂。姓谢的,谢家的堂号叫宝树堂。
四知堂也有来历。这个是末学听末学的老师杨淑芬老师谈到,杨氏的堂号四知堂。小时候一直数,一知、二知、三知、四知,到底是哪四知呢?她就问她的父亲,杨老师的父亲是个书法家,国学功底很深厚,就跟孩子们讲,这个堂号是杨氏祖先有位圣贤人,西汉的杨震传下来的。这一位杨氏的先祖为官清廉,一直做到很高的官职的时候还是很清廉。有一次他出差的时候路过学生王密做官的地方,住在驿站。王密听说恩师来了,就半夜怀揣十金,去拜访老师,奉上敬师之意。这个时候,杨震就表情非常严肃地跟他的学生讲:我们交往这么久了,我很了解你,你难道不了解老师我吗?你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怎么送这个东西给我呢?这个时候王密说:老师没有关系,只有您知道,我知道,没有人知道,这是学生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各方面都要用钱。(诸位老师,听故事有个秘诀——变成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如果是杨震,要不要考虑一下,要不要收啊?)杨震还是正色地对他学生说:谁说没有人知道,你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赶紧把它收起来吧。这时王密就很惭愧,赶紧把这个黄金收起来。这个故事伴随着四知堂就在杨氏家族代代承传。后来杨老师谈到,她的父亲每一次写完书法就盖了一个篆刻的公章,这个公章里面写的篆书是清白传家。这位杨震先生为杨氏的后代传下来清白传家的家风。一直到他当到三公的职位,相当于丞相的职位的时候,别人就劝他:杨公,您该为儿孙置一点家业了。杨震先生说:我把清白的家风留给儿孙就是最好的家业。这个时候有一位皇亲国戚,要他介绍一个亲戚去做官,杨震坚决不允许,后来受到了陷害。他临终的时候告诉他的儿孙,不要很奢侈来葬我,只要简单的把我埋了就好了。他去世以后,国家发生了灾害,地方官员就跟皇帝反映一定谁有冤屈了,结果后来通过调查,为他恢复了名誉,还为他厚葬。史书上记载这个杨震,皇上重新为他厚葬的时候,天气大变,还有一种鸟很大的鸟儿,在那儿一直叫,葬完了才不叫。
我们各个姓氏的堂号,诸位老师可以去查一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输入某某氏堂号,然后查到我们自己家的堂号是什么。然后去查堂号的故事,去查我们这一位本姓氏的祖先,他有怎样感人的故事,把这种家风传下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这样通过家庭教育代代承传的。
每一个家族还有族谱,或者叫家谱。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叫做信史,就是让人很相信的历史。因为太史官自古以来对这些历史非常的重视,即使抛弃身家性命也要把真正的历史写进去。族谱、家谱就是家族的历史,里面把某某氏家族历代的圣贤人,有贡献的人记载进去,把家风、家训传下来。族谱当中往往有一个篇章叫做家规、家训。大家有没有看过自己的族谱?记得前几年,我们倪氏族谱在很久以前毁于火灾,因为我们那个地方是倪氏的发祥地,倪氏宗亲就找到我父亲,请我父亲帮忙重修倪氏族谱。族谱当中有代代承传下来的表字排行,比如说二十个字,传二十代,祖先会把这二十代用很优美的文字写下来传达对儿孙的期待。比如说我这一代族谱里的排行是传,我父亲那一代是宗,爷爷那一代祥,我儿子那一代是道。我们这四代祥宗传道。这样的四个字传下去,希望我们能够祥宗传道,把祖先的家道家风传下去。二十个字用完了,这时候倪氏宗亲又请饱学之士来再写二十个字或者三十个字。大家想一想一个字大概传多少年,一代多少年啊?一代大约三十年,二十个字就能用六百年了。从郑和下西洋那个时候用到现在,六百年。用完了以后再请有德行的宗亲再重新写二十个字,对儿孙很好的期待的二十个字,一代一个字传下去。大家都可以查到自己在族谱里排行是哪一个字。这就是先祖对儿孙六百年的期待。可惜我们这一脉倪氏家谱散佚了,后来就去其他系的倪氏宗亲那里去求他们的家谱来看,来复印。
族谱当中有一章就是家规家训,代代承传。族谱常常有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往往是卷六这一卷就是记载家规家训,教代代子孙如何做人,把上下五千年祖先的智慧代代承传下去。
前一段时间我们有缘认识一位孔老夫子的第78代传人。我们在北京座谈,讨论如何把孔老夫子出生、学习、讲学的地方叫尼山,要办一所尼山书院。他们就谈到孔氏族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就是30年要小修一次,60年要大修一次。他说这几年他们父子俩跟孔氏的宗亲花了六年时间把这一次的孔氏族谱大修完成。刚刚大修完成一段时间,消息就被社会上知道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机构马上有人找到他们说,孔氏族谱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族谱,你们要不要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时有一位孔老夫子第74代的传人,他就把电脑打开,把孔氏族谱电子档打开给我们看,里面有家规家训。这些都是五千年文明传下来的家规家训,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
族谱还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比如说郑和下西洋的史料,都散佚了,遗失了。后人在郑和老家云南,屋檐底下找到郑氏族谱。其实郑和原来姓马,但是后来皇帝赐他郑姓以后,他的族谱传下来。郑氏族谱找到了,就找到了很多郑和的史料。这也是确凿可信的,哪一个子孙会把祖先假的材料写进族谱去,不会有人做这种事情。
这样家道家风代代的承传,一直传下来,所以族谱所记载的家规家训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承传很重要的载体。而这些内容是通过家庭教育以家道家风的形式传下去的。现在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断了几十年了,我们还有家规?我们还有家训吗?我们家道家风是什么?我们现在重新来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现在找到了一本,这本书,它是历代家规家训的集大成。我们可以把弟子规重新来学习,做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规家训的补充,来传给我们儿孙后代。这个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
弟子规这本书是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所作。他把历代的家规家训进行了整理,而且用三字一句的形式整理出来,作为社会上普及的孩子做人教育的读本。弟子规总共1080个字,它的许多内容出自历代的大经典。比如李夫子就把礼记曲礼里面很多内容选出来,写进弟子规。曲礼里面有讲到: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这在弟子规里是怎么讲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曲礼里面还有一句话:长者未举釂,少者不敢饮。也写进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釂就是喝饮料的杯子,长者还没有举起杯子来喝,年少的不能先喝。我们考察曲礼里面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内容编入弟子规。
乃至我们现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编写者——孙学策先生,原来教育部的德育处的孙处长,在我们全国课题组启动大会上他也谈到,他编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就是,用我们现代能够接受的语言来写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上至国家政府领导,下至各个民间团体都共同来提倡弘扬恢复中华文化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来重新审视,来学习这一本家规家训的集大成——弟子规。
第二部分:弟子规总叙告诉我们德行是摆在第一位的,学习做人是摆第一位的,要谨言慎行,先把做人做好了,然后再开始做事。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总叙,弟子规预备起——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学习弟子规虽然比较通俗易懂,但是毕竟是古文,是3xx年前所写,所以我们需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学:第一步先把难懂的字的意思我们先学懂;第二步把整句的意思先学习;第三步我们再用一些例子来全面的了解它的意思。最后的目的是为了笃行去落实。
我们来看弟子规,弟子是什么意思呢?弟子本来是指学生、孩子,在这里泛指我们每一个人。因为即使我们五六十岁了,在父母的眼里还是父母的弟子,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而且活到老学到老。这些祖先留下来的智慧文字,只要我们没有学我们都要开始学,所以弟子泛指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再来看规这个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夫是大丈夫,见是见解。这个规理解为大丈夫的见解。什么是大丈夫?心量很大的人,能够包容,立志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志士仁人称为大丈夫。规是大丈夫的见解,做人的行为规范。连起来弟子规的意思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
总叙的意思就是总纲领,总提纲。整本弟子规,做人的规范,总纲领是怎么样呢?每一篇文章的前面都有总纲领,所以弟子规它的编排非常的合理,总纲领先给我们排列出来了。
我们来看弟子规,圣人训。圣人指谁呢?指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所以弟子规这本书是孔老夫子的教诲,代代承传下来的。这个训可以理解为教诲、教训。下面就把夫子的教诲给我们列出来了: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老夫子的教诲,我们做人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首是首先摆第一位,要孝和弟,这是首孝弟。其次要做到谨和信。那么孝、弟、谨、信做好了以后,要扩宽心量广泛的爱众,对众人有仁爱之心。而亲仁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前面这几项内容都做好了,行有余力,则学文,还有一些力量,还有能力我们就开始学经典,学,学技能。
这个总纲领出处是哪里呢?也是出自经典,是孔老夫子的经典论语当中的教训。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写道:子曰:‘弟子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在学而第一里面用一章的内容来写做人的次第,做人的顺序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李毓秀夫子把历朝历代的很好的家规家训用孔老夫子的学而第一的第六章这个教训作为总纲,然后每一章孝如何孝,弟如何弟,分开来把它编进去,编成一本家规家训集大成的读本。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圣人训。这个圣人除了指孔老夫子以外,泛指历朝历代古圣先贤。我们学过论语都知道,孔老夫子的教诲是不是他自己创作的啊?不是。夫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我讲的不是我发明的,我是述而不作。述的意思是复述,复讲。我是把古圣先贤的教训在我这里重新讲一遍,给大家传一传,没有创作,述而不作。儒释道三家的圣贤都是述而不作,所以这里的圣人其实是指历朝历代古圣先贤,所有圣贤人的教诲,道理都是一样的。
弟子规按照这个编排就十分合理。
我们祖先是把整个教育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每一个家族都有祠堂。大家看一下祠堂,一个姓氏住在一起都有一个某某氏祠堂。在我们南方,近年来政府也大力支持恢复很多传统文化的建筑,各个姓氏家族的祠堂都建起来了。一般的祠堂一座大房子,有三个门,中间这个门最高,平常不开,有大事的时候才开,左右两边这两个门是出入的门。右边这个门是进去的,上面有时候会写入孝两个字;左边这个门是出来的,上面有时候会写出弟两个字。你看每天我们的儿孙,我们的族人走进祠堂的时候,一抬头入孝。入的意思就是进入。进入这个家门,第一件事情孝顺父母,所以回家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孝顺好父母,这是祖先给我们的教悔提醒。这个就是最好的教具。走出门的时候回头一看出弟,告诉我们出门的时候我们要尊敬长者,兄弟姐妹要友爱。每一次出入祠堂都能很自然地提醒我们首孝弟,这是做人当中最重要的教诲。
次谨信,其次要谨,要讲信用。谨就是方方面面都要谨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生当中哪些方面都要很谨慎啊?首先我们要谨言。我们的言语要谨慎。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嘴巴如果管不住很容易惹祸,古人教诲我们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利刃割肉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啊。常常有时候一言不谨得罪人了,有些人想不开,生命都可能有危险。所以,孔门四科,孔老夫子教诲的四个科目当中,第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就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是文学。你看言语很重要的一个科目。
言语谨慎可以从四个方面里注意:第一、不妄语,就是不能撒谎,一定要讲真实的话。这个是做人最起码给儿女的榜样,给学生的榜样。每一句话我们出口前要想一想:这是真的吗?我在骗人吗?如果是在骗人我们赶紧闭上嘴巴不能讲,宁可不讲,要谨言慎行。第二、不两舌,就是挑拨离间破坏团结的话不能讲。西家长,东家短的,这个话坚决不能讲。但是,我们人有时候三姑六婆常常在这里说长论短。我们记住一个原则,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当有一个人来到我们面前讲,谁谁谁怎么不行的时候,我们赶紧说,对不起,我们暂时不谈,去散散步吧,或者打开开始读,首孝弟,次谨信。不两舌,我们要讲团结的话,互相跟矛盾的双方给他讲对方怎么好,这样才行。第三条、不恶口,骂人的话不能讲。恶口,就是嘴巴很恶劣,讲出来的话骂人。特别有的老师一生气骂学生,父母骂孩子,这个不行。当然是为了教育孩子装出样子来,这个是叫权变。第四、不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还有满口黄腔,这个话不能讲。祖先给我们留下四个方面的提醒要谨言,也是提纲契领。
第二要谨行,行为要谨慎。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看,都在学,所以我们一个行为出去要三思而后行。特别为人师表的,可不能随便,一随便孩子就学。
第三方面谨身。我们的身体衣着打扮健康都要谨慎,方方面面都要谨慎。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要特别谨慎。不要熬夜或者矛盾冲突等,方方面面都要小心,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第四方面谨学。我们的学业,我们学习的内容要很谨慎。我们学的这一些内容,对我们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大众是不是有益的,要是不好的我们不学,我们要学经典当中记载的代代承传的祖先的智慧。今天我们手上拿到两本书,一本弟子规,一本赌经,怎么赌钱怎么会赢钱,大家要学那一本啊?现在很多啊,赌马要出一本书,甚至麻将怎么骗人出老千,也要出一本书,这个时候我们要非常谨慎啊。人生抉择比努力更重要,要时刻有智慧下对人生的抉择,我们学哪些东西,学什么内容对我们家庭儿女父母有利,我们要懂得选择。
谨业,我们选择行业要谨慎。选择行业要选择有益于人的行业。有益于人的是善,也就是对社会大众,对国家人民有利的行业。这个不是,不是空话,每一个人都能落实到,只要我们稍加判断,提起理智,不要唯利是图,我们就明白怎么样的行业是正确的。比如说在座的我们是教师这个行业,那传道授业这个行业很神圣,非常的正确啊。
谨友,孩子随着年纪渐长,要交朋友,这个时候交友要谨慎。我们有谈到叫善友为依,我们要交善友,要交好的朋友,利益社会大众的朋友。一些赌友啊,酒友啊,所谓酒肉朋友我们要谨慎,要敬而远之,这个都是智慧啊。所以我们学完经典以后能提升智慧。
谨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时候怎么选择人生的另一半,或者我们怎么为我们的儿女给他出主意,建议他如何选择人生的另一半,都要有智慧。礼记昏义里面谈到: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嗣也。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啊,是两个家族的结合,是先生和太太五伦关系的结合。这个道理要讲给我们的学生听,婚姻不是简单两个人的结合。择偶的标准,是美色还是钱财呢?还是德行呢?这个祖先都有留下智慧的判断。
诗经当中第一篇叫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是指怎么样的女子啊?是有德行有智慧的女子,孝亲顺亲的女子啊,而不是身材姣好的女子。以前我们学诗经,我就跟老师讨论,我说老师诗经好象是诗歌,怎么变成经典。后来老师给我们讲诗经>是经典,为什么啊?诗经305篇,每一篇讲的都是五伦关系。关雎为什么摆在诗经的第一篇,讲的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从择偶开始一直到婚姻如何经营。你看首先用比喻,诗经里面的譬喻非常的精当啊。为什么用关雎来譬喻夫妇关系呢?关雎这种鸟类,一夫一妻制,当关雎先生、关雎太太不幸去世了,这种鸟类终生不娶,终生不嫁。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做人夫妇之道,一定要一生忠于先生,忠于太太。后来大学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我们做人怎么连鸟都不如呢?所以古人劝谏很有艺术的,假使说一个先生对不起太太,或者太太对不起先生,朋友要劝谏不会很直白的说,你不能做对不起先生太太的事情,不会。朋友就会到他的家里喝茶,然后拿出诗经这本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那里读,读完了最多说一句,何以人不如鸟乎!对方知道了就很惭愧。你看古人这个叫什么?这个叫文化,文明的教化。对方马上回头是岸。你看这个就是智慧吧,这是我们祖先给我们承传下来的,又很幽默,又很智慧。关雎里面还有一句话: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什么叫荇菜?荇菜这种植物是用来祭祀祖先的祭品。这个荇菜只能谁去采啊?只能媳妇去采,太太去采。荇菜这种植物跟莲藕类似,出污泥而不染。代表着我们女子进入先生家、夫家一生就想着:宜兄宜弟,宜其家人。这是大学里面有谈到的教诲。如何让这个家风、家道通过我们女德的展示承传下去。
你看夫妇之道特别的重要,是最重要的开始,要慎于开始,要谨婚。选择另一半的时候要有智慧,不能标准错误。很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要教给我们儿孙看看对方是不是孝顺父母,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
谨食,我们吃东西要不要谨慎啊?要啊,病从口入啊。近年来我们学习祖先的智慧教诲,都努力推行新世纪健康饮食。美国有一位教授叫约翰罗彬斯博士写了一本书叫新世纪饮食。他是冰淇淋大王的儿子,但是不跟着父亲卖冰淇淋,带着太太在荒岛里生活了七年,这七年完全用健康的饮食,结果病好了。他就研究出来了,这种健康的饮食能够利益社会大众。夫妻俩就一生立志做这件事情。我们看到有光盘有书,非常好。结果学传统文化后一对照,跟我们祖先的饮食观念配合得很好,其实就是健康素食的观念。今天晚上我们会请李老师给大家分享新世纪健康饮食,其实也就是我们传统的健康饮食观念。吃什么要抉择,现在吃东西我们如果不懂得抉择,那真的是像祖先讲的,三餐服毒,而不自知,一点都不为过。三顿饭毒都吃进去,我们知道吗?真的不知道啊。晚上的课程当中应该会跟大家很详细的来开解,吃东西也要抉择。
我们的心要常常谨慎,谨心。谨心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说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养子使作善。我们父母老师每一个语言,每一个行为要演出善的榜样。乃至我们的心念,我们也要善的念头,这个要谨慎。我们在念头这里下功夫,这个祖先教给我们的法门叫心地法门。谨心,谨意都是这个意思。意他比心的程度要更深一点,要去做了。念头错了,那赶紧回头还来得及。中庸里面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不发出来就叫做中。发而皆中(zhong)节,谓之和。那不发呢?我们很难,大家能不能做到喜怒哀乐都不发,比较困难。但是发的时候,就要做到中节,中(zhong)就是符合,节就是要节制,要符合节制。这个时候谨心谨意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生气了,不能发在人身上,要找一个适合的出口,不能对先生、太太发脾气,不能对学生,对儿女发脾气。我们可以拿起经典来读,来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中庸的教诲。所以我们前面的这八个谨做好了,再进一步可以在我们的心意上下功夫,这叫心地法门。
以上是人生十谨,当然大家还可以总结更多的谨,作为参考。
信就是要讲信用。凡出言,信为先。
泛爱众呢?在孝弟谨信,这个亲亲而仁民,有一定的功夫以后,继续拓宽我们的心量我们来处处为社会大众着想,这叫爱众,乃至为万物着想,来爱世间的一切人事物,这样我们的心量就扩大了,所以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力行的过程当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易经教诲我们:方以内聚,物以群分。也是人生十谨当中的谨友要做好。我们怎么抉择跟我们日常交往的人,那这就是亲仁的工夫。爱众亲仁,要亲近有仁德的人,有仁爱之心的人,要跟这样的人交往。我们才能够德日进,过日少。有一句话祖先这样教诲我们:与善友同行,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亲仁非常重要,跟善友,有仁德的人一起走,就好象在雾,在露当中行走一样,虽然不会像下雨一样把我们的衣服打湿,但是时常会润泽我们的衣服,所谓富润屋,德润身。我们跟有仁德的人一起走,时时会用德行来滋润我们的身体,不断的让我们德日进,过日少。
那么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工夫都已经下很多的时间来力行了,这个时候有余力,则学文。还有其他的时间和能力我们就开始学文。这里余是剩余的意思。把前面的工夫做好了还有剩余的能力、力量我们就用来学文。文是指经典,典章,文学,再扩展一点是各种的技艺、技能,谋生的能力。
总叙告诉我们,自古以来,祖先都教诲我们德行是摆在第一位的,学习做人是摆第一位的,先把做人做好了,然后再开始做事。余力学文就是指的学习做事的能力,谋生的能力。这个次第很重要,所谓有德,有才那才是正品。假使说他能力很好,但是没有德行做人不会做,也不孝顺父母,那就很危险,我们有时候称之为危险品,时刻都可能会出问题。所以总叙,总纲领告诉我们做人的要点是在于德行。
我们学习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也教诲我们很清楚: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学做人,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我们人一生下来,离不开五种关系,叫五伦大道,所以学问也离不开这五种学问。我们要把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处理好,学习好。从哪里落实呢?从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来落实,这些学问做好了以后,做事的能力,他很自然的能够做好,能够提升。
这些要点,我们当今社会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比如说,我们现在学校的学习内容,科目的安排,虽然国家教育政策指导得都很正确,我们在学校都知道,德育首位,德育都是摆在第一位的,叫全面发展。但是实际落实起来容不容易做到德育首位呢?德育首位,我们学校都要求德育12配套,但是如果没有承传祖先的这些智慧就很难落实。德育,哪些方面是德育呢?伦理道德内容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从那里下手落实呢?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当中这一块内容是缺乏的。
末学当年辞掉公职出来,也是发了一个愿望,希望学习承传祖先五千年的智慧文明,特别是伦理道德教育,然后走出一条德行教育之路。因为在学校做了近二十年,确实发现德行教育,形式是很好,但是内容真的是缺乏,祖先五千年德育的文明没有传下来。近几年以来确实找到了一些门径,这就是五千年祖先传给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落实的在哪里呢?落实在这本,把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做到了,德行教育的内容就很容易落实。
接下去我们的每一堂课当中都是共同来探讨,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今天的第一堂课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德育初级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
第一回 族谱堂号传家风 谨言慎行走人生
第一部分:弟子规是中华文化历朝历代家规家训的集大成,它的许多内容出自历代的大经典。
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弟子规的学习。中华民族的先祖五千年的文明,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屹立至今。那么是什么原因,我们五千年的智慧能够承传至今呢?在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过程当中了解到,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先祖能够念念为后代子孙着想,有这样的存心,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先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中家谱、家训、家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我们小时候,常常看到自己祠堂的祖厅,上面有堂号,家族当中有家谱,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教具。
末学小时候常常看到倪氏祖厅上面写着三个字叫锄经堂。末学小时候住的地方是我们倪氏家族的祖厅,各个地方倪氏的宗亲都是从末学故乡搬过去的,所以很多族亲都回来看祖堂,来省亲。大家想想看锄经堂是什么意思啊?经是经典,这锄头跟经典怎么在一块儿呢?难道锄头在经典上来开垦吗?从小是百思不得其解。问父亲,父亲是个农民,对传统文化了解也不深,不了解。后来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才了解锄经堂的意思。这是倪氏堂号。
每一个姓氏都有堂号,就是祖先为了要把做人的道理,承传给后代子孙,用各种方法来承传。家庭教育当中诸如此类的教具就很重要。一个同姓的人住在一起,各种隆重的仪式都在大厅举行。这个大厅有堂号,倪氏的堂号叫锄经堂。这是有来历的。我们倪姓的祖先,在西汉的时候出了一位很有名的圣贤人叫倪宽。他是汉武帝时候的一位名臣。这位倪宽先生,从小饱读诗书,跟着孔安国先生学尚书。大家知道十三经当中,尚书又称为书经,六经之一。倪宽先生年轻的时候还带了一些学生,但是家境不好,他的太太也很贤惠,就照顾先生跟这些学生,一边耕作,一边学习。倪先生常常带着他的学生,还要下地去种田。古代的小农经济,种田的时候,还要学习经典(古代的经典大家都知道,汉朝的时候是什么?竹简,刻在竹简上然后卷起来。要读的时候把它打开放在书桌上,上面有一块板叫业。打开这一本经典叫开业,开业是这么来的。读完了以后再把他卷起来绑好叫卒业。)一边要耕田就没办法这么好的条件,又开业、又卒业的,他就把今天要学的经典绑在锄头柄上,大家的锄头上都有柄,然后扛着就下田去了。耕作完了要休息的时候,就把这个竹简经典打开,在田间就开始读。
一直到xx年,有一次末学陪着一些国外的客人去黄山西递宏村去参观,看到很多家庭在石头上刻着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就是耕田劳动,还要读经典,把这个家风传下来。我们倪家一直把这种很好的读书习惯传下来,这个锄经堂的堂号传给我们的家风叫做耕读传家。
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号,大家的堂号都有查过吗?比如说姓杨的,杨氏的堂号叫四知堂。姓谢的,谢家的堂号叫宝树堂。
四知堂也有来历。这个是末学听末学的老师杨淑芬老师谈到,杨氏的堂号四知堂。小时候一直数,一知、二知、三知、四知,到底是哪四知呢?她就问她的父亲,杨老师的父亲是个书法家,国学功底很深厚,就跟孩子们讲,这个堂号是杨氏祖先有位圣贤人,西汉的杨震传下来的。这一位杨氏的先祖为官清廉,一直做到很高的官职的时候还是很清廉。有一次他出差的时候路过学生王密做官的地方,住在驿站。王密听说恩师来了,就半夜怀揣十金,去拜访老师,奉上敬师之意。这个时候,杨震就表情非常严肃地跟他的学生讲:我们交往这么久了,我很了解你,你难道不了解老师我吗?你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怎么送这个东西给我呢?这个时候王密说:老师没有关系,只有您知道,我知道,没有人知道,这是学生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各方面都要用钱。(诸位老师,听故事有个秘诀——变成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如果是杨震,要不要考虑一下,要不要收啊?)杨震还是正色地对他学生说:谁说没有人知道,你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赶紧把它收起来吧。这时王密就很惭愧,赶紧把这个黄金收起来。这个故事伴随着四知堂就在杨氏家族代代承传。后来杨老师谈到,她的父亲每一次写完书法就盖了一个篆刻的公章,这个公章里面写的篆书是清白传家。这位杨震先生为杨氏的后代传下来清白传家的家风。一直到他当到三公的职位,相当于丞相的职位的时候,别人就劝他:杨公,您该为儿孙置一点家业了。杨震先生说:我把清白的家风留给儿孙就是最好的家业。这个时候有一位皇亲国戚,要他介绍一个亲戚去做官,杨震坚决不允许,后来受到了陷害。他临终的时候告诉他的儿孙,不要很奢侈来葬我,只要简单的把我埋了就好了。他去世以后,国家发生了灾害,地方官员就跟皇帝反映一定谁有冤屈了,结果后来通过调查,为他恢复了名誉,还为他厚葬。史书上记载这个杨震,皇上重新为他厚葬的时候,天气大变,还有一种鸟很大的鸟儿,在那儿一直叫,葬完了才不叫。
我们各个姓氏的堂号,诸位老师可以去查一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输入某某氏堂号,然后查到我们自己家的堂号是什么。然后去查堂号的故事,去查我们这一位本姓氏的祖先,他有怎样感人的故事,把这种家风传下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这样通过家庭教育代代承传的。
每一个家族还有族谱,或者叫家谱。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叫做信史,就是让人很相信的历史。因为太史官自古以来对这些历史非常的重视,即使抛弃身家性命也要把真正的历史写进去。族谱、家谱就是家族的历史,里面把某某氏家族历代的圣贤人,有贡献的人记载进去,把家风、家训传下来。族谱当中往往有一个篇章叫做家规、家训。大家有没有看过自己的族谱?记得前几年,我们倪氏族谱在很久以前毁于火灾,因为我们那个地方是倪氏的发祥地,倪氏宗亲就找到我父亲,请我父亲帮忙重修倪氏族谱。族谱当中有代代承传下来的表字排行,比如说二十个字,传二十代,祖先会把这二十代用很优美的文字写下来传达对儿孙的期待。比如说我这一代族谱里的排行是传,我父亲那一代是宗,爷爷那一代祥,我儿子那一代是道。我们这四代祥宗传道。这样的四个字传下去,希望我们能够祥宗传道,把祖先的家道家风传下去。二十个字用完了,这时候倪氏宗亲又请饱学之士来再写二十个字或者三十个字。大家想一想一个字大概传多少年,一代多少年啊?一代大约三十年,二十个字就能用六百年了。从郑和下西洋那个时候用到现在,六百年。用完了以后再请有德行的宗亲再重新写二十个字,对儿孙很好的期待的二十个字,一代一个字传下去。大家都可以查到自己在族谱里排行是哪一个字。这就是先祖对儿孙六百年的期待。可惜我们这一脉倪氏家谱散佚了,后来就去其他系的倪氏宗亲那里去求他们的家谱来看,来复印。
族谱当中有一章就是家规家训,代代承传。族谱常常有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往往是卷六这一卷就是记载家规家训,教代代子孙如何做人,把上下五千年祖先的智慧代代承传下去。
前一段时间我们有缘认识一位孔老夫子的第78代传人。我们在北京座谈,讨论如何把孔老夫子出生、学习、讲学的地方叫尼山,要办一所尼山书院。他们就谈到孔氏族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就是30年要小修一次,60年要大修一次。他说这几年他们父子俩跟孔氏的宗亲花了六年时间把这一次的孔氏族谱大修完成。刚刚大修完成一段时间,消息就被社会上知道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机构马上有人找到他们说,孔氏族谱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族谱,你们要不要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时有一位孔老夫子第74代的传人,他就把电脑打开,把孔氏族谱电子档打开给我们看,里面有家规家训。这些都是五千年文明传下来的家规家训,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
族谱还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比如说郑和下西洋的史料,都散佚了,遗失了。后人在郑和老家云南,屋檐底下找到郑氏族谱。其实郑和原来姓马,但是后来皇帝赐他郑姓以后,他的族谱传下来。郑氏族谱找到了,就找到了很多郑和的史料。这也是确凿可信的,哪一个子孙会把祖先假的材料写进族谱去,不会有人做这种事情。
这样家道家风代代的承传,一直传下来,所以族谱所记载的家规家训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承传很重要的载体。而这些内容是通过家庭教育以家道家风的形式传下去的。现在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断了几十年了,我们还有家规?我们还有家训吗?我们家道家风是什么?我们现在重新来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现在找到了一本,这本书,它是历代家规家训的集大成。我们可以把弟子规重新来学习,做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规家训的补充,来传给我们儿孙后代。这个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
弟子规这本书是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所作。他把历代的家规家训进行了整理,而且用三字一句的形式整理出来,作为社会上普及的孩子做人教育的读本。弟子规总共1080个字,它的许多内容出自历代的大经典。比如李夫子就把礼记曲礼里面很多内容选出来,写进弟子规。曲礼里面有讲到: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这在弟子规里是怎么讲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曲礼里面还有一句话:长者未举釂,少者不敢饮。也写进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釂就是喝饮料的杯子,长者还没有举起杯子来喝,年少的不能先喝。我们考察曲礼里面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内容编入弟子规。
乃至我们现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编写者——孙学策先生,原来教育部的德育处的孙处长,在我们全国课题组启动大会上他也谈到,他编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就是,用我们现代能够接受的语言来写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上至国家政府领导,下至各个民间团体都共同来提倡弘扬恢复中华文化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来重新审视,来学习这一本家规家训的集大成——弟子规。
第二部分:弟子规总叙告诉我们德行是摆在第一位的,学习做人是摆第一位的,要谨言慎行,先把做人做好了,然后再开始做事。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总叙,弟子规预备起——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学习弟子规虽然比较通俗易懂,但是毕竟是古文,是3xx年前所写,所以我们需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学:第一步先把难懂的字的意思我们先学懂;第二步把整句的意思先学习;第三步我们再用一些例子来全面的了解它的意思。最后的目的是为了笃行去落实。
我们来看弟子规,弟子是什么意思呢?弟子本来是指学生、孩子,在这里泛指我们每一个人。因为即使我们五六十岁了,在父母的眼里还是父母的弟子,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而且活到老学到老。这些祖先留下来的智慧文字,只要我们没有学我们都要开始学,所以弟子泛指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再来看规这个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夫是大丈夫,见是见解。这个规理解为大丈夫的见解。什么是大丈夫?心量很大的人,能够包容,立志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志士仁人称为大丈夫。规是大丈夫的见解,做人的行为规范。连起来弟子规的意思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
总叙的意思就是总纲领,总提纲。整本弟子规,做人的规范,总纲领是怎么样呢?每一篇文章的前面都有总纲领,所以弟子规它的编排非常的合理,总纲领先给我们排列出来了。
我们来看弟子规,圣人训。圣人指谁呢?指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所以弟子规这本书是孔老夫子的教诲,代代承传下来的。这个训可以理解为教诲、教训。下面就把夫子的教诲给我们列出来了: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老夫子的教诲,我们做人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首是首先摆第一位,要孝和弟,这是首孝弟。其次要做到谨和信。那么孝、弟、谨、信做好了以后,要扩宽心量广泛的爱众,对众人有仁爱之心。而亲仁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前面这几项内容都做好了,行有余力,则学文,还有一些力量,还有能力我们就开始学经典,学,学技能。
这个总纲领出处是哪里呢?也是出自经典,是孔老夫子的经典论语当中的教训。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写道:子曰:‘弟子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在学而第一里面用一章的内容来写做人的次第,做人的顺序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李毓秀夫子把历朝历代的很好的家规家训用孔老夫子的学而第一的第六章这个教训作为总纲,然后每一章孝如何孝,弟如何弟,分开来把它编进去,编成一本家规家训集大成的读本。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圣人训。这个圣人除了指孔老夫子以外,泛指历朝历代古圣先贤。我们学过论语都知道,孔老夫子的教诲是不是他自己创作的啊?不是。夫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我讲的不是我发明的,我是述而不作。述的意思是复述,复讲。我是把古圣先贤的教训在我这里重新讲一遍,给大家传一传,没有创作,述而不作。儒释道三家的圣贤都是述而不作,所以这里的圣人其实是指历朝历代古圣先贤,所有圣贤人的教诲,道理都是一样的。
弟子规按照这个编排就十分合理。
我们祖先是把整个教育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每一个家族都有祠堂。大家看一下祠堂,一个姓氏住在一起都有一个某某氏祠堂。在我们南方,近年来政府也大力支持恢复很多传统文化的建筑,各个姓氏家族的祠堂都建起来了。一般的祠堂一座大房子,有三个门,中间这个门最高,平常不开,有大事的时候才开,左右两边这两个门是出入的门。右边这个门是进去的,上面有时候会写入孝两个字;左边这个门是出来的,上面有时候会写出弟两个字。你看每天我们的儿孙,我们的族人走进祠堂的时候,一抬头入孝。入的意思就是进入。进入这个家门,第一件事情孝顺父母,所以回家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孝顺好父母,这是祖先给我们的教悔提醒。这个就是最好的教具。走出门的时候回头一看出弟,告诉我们出门的时候我们要尊敬长者,兄弟姐妹要友爱。每一次出入祠堂都能很自然地提醒我们首孝弟,这是做人当中最重要的教诲。
次谨信,其次要谨,要讲信用。谨就是方方面面都要谨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生当中哪些方面都要很谨慎啊?首先我们要谨言。我们的言语要谨慎。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嘴巴如果管不住很容易惹祸,古人教诲我们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利刃割肉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啊。常常有时候一言不谨得罪人了,有些人想不开,生命都可能有危险。所以,孔门四科,孔老夫子教诲的四个科目当中,第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就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是文学。你看言语很重要的一个科目。
言语谨慎可以从四个方面里注意:第一、不妄语,就是不能撒谎,一定要讲真实的话。这个是做人最起码给儿女的榜样,给学生的榜样。每一句话我们出口前要想一想:这是真的吗?我在骗人吗?如果是在骗人我们赶紧闭上嘴巴不能讲,宁可不讲,要谨言慎行。第二、不两舌,就是挑拨离间破坏团结的话不能讲。西家长,东家短的,这个话坚决不能讲。但是,我们人有时候三姑六婆常常在这里说长论短。我们记住一个原则,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当有一个人来到我们面前讲,谁谁谁怎么不行的时候,我们赶紧说,对不起,我们暂时不谈,去散散步吧,或者打开开始读,首孝弟,次谨信。不两舌,我们要讲团结的话,互相跟矛盾的双方给他讲对方怎么好,这样才行。第三条、不恶口,骂人的话不能讲。恶口,就是嘴巴很恶劣,讲出来的话骂人。特别有的老师一生气骂学生,父母骂孩子,这个不行。当然是为了教育孩子装出样子来,这个是叫权变。第四、不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还有满口黄腔,这个话不能讲。祖先给我们留下四个方面的提醒要谨言,也是提纲契领。
第二要谨行,行为要谨慎。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看,都在学,所以我们一个行为出去要三思而后行。特别为人师表的,可不能随便,一随便孩子就学。
第三方面谨身。我们的身体衣着打扮健康都要谨慎,方方面面都要谨慎。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要特别谨慎。不要熬夜或者矛盾冲突等,方方面面都要小心,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第四方面谨学。我们的学业,我们学习的内容要很谨慎。我们学的这一些内容,对我们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大众是不是有益的,要是不好的我们不学,我们要学经典当中记载的代代承传的祖先的智慧。今天我们手上拿到两本书,一本弟子规,一本赌经,怎么赌钱怎么会赢钱,大家要学那一本啊?现在很多啊,赌马要出一本书,甚至麻将怎么骗人出老千,也要出一本书,这个时候我们要非常谨慎啊。人生抉择比努力更重要,要时刻有智慧下对人生的抉择,我们学哪些东西,学什么内容对我们家庭儿女父母有利,我们要懂得选择。
谨业,我们选择行业要谨慎。选择行业要选择有益于人的行业。有益于人的是善,也就是对社会大众,对国家人民有利的行业。这个不是,不是空话,每一个人都能落实到,只要我们稍加判断,提起理智,不要唯利是图,我们就明白怎么样的行业是正确的。比如说在座的我们是教师这个行业,那传道授业这个行业很神圣,非常的正确啊。
谨友,孩子随着年纪渐长,要交朋友,这个时候交友要谨慎。我们有谈到叫善友为依,我们要交善友,要交好的朋友,利益社会大众的朋友。一些赌友啊,酒友啊,所谓酒肉朋友我们要谨慎,要敬而远之,这个都是智慧啊。所以我们学完经典以后能提升智慧。
谨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时候怎么选择人生的另一半,或者我们怎么为我们的儿女给他出主意,建议他如何选择人生的另一半,都要有智慧。礼记昏义里面谈到: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嗣也。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啊,是两个家族的结合,是先生和太太五伦关系的结合。这个道理要讲给我们的学生听,婚姻不是简单两个人的结合。择偶的标准,是美色还是钱财呢?还是德行呢?这个祖先都有留下智慧的判断。
诗经当中第一篇叫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是指怎么样的女子啊?是有德行有智慧的女子,孝亲顺亲的女子啊,而不是身材姣好的女子。以前我们学诗经,我就跟老师讨论,我说老师诗经好象是诗歌,怎么变成经典。后来老师给我们讲诗经>是经典,为什么啊?诗经305篇,每一篇讲的都是五伦关系。关雎为什么摆在诗经的第一篇,讲的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从择偶开始一直到婚姻如何经营。你看首先用比喻,诗经里面的譬喻非常的精当啊。为什么用关雎来譬喻夫妇关系呢?关雎这种鸟类,一夫一妻制,当关雎先生、关雎太太不幸去世了,这种鸟类终生不娶,终生不嫁。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做人夫妇之道,一定要一生忠于先生,忠于太太。后来大学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我们做人怎么连鸟都不如呢?所以古人劝谏很有艺术的,假使说一个先生对不起太太,或者太太对不起先生,朋友要劝谏不会很直白的说,你不能做对不起先生太太的事情,不会。朋友就会到他的家里喝茶,然后拿出诗经这本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那里读,读完了最多说一句,何以人不如鸟乎!对方知道了就很惭愧。你看古人这个叫什么?这个叫文化,文明的教化。对方马上回头是岸。你看这个就是智慧吧,这是我们祖先给我们承传下来的,又很幽默,又很智慧。关雎里面还有一句话: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什么叫荇菜?荇菜这种植物是用来祭祀祖先的祭品。这个荇菜只能谁去采啊?只能媳妇去采,太太去采。荇菜这种植物跟莲藕类似,出污泥而不染。代表着我们女子进入先生家、夫家一生就想着:宜兄宜弟,宜其家人。这是大学里面有谈到的教诲。如何让这个家风、家道通过我们女德的展示承传下去。
你看夫妇之道特别的重要,是最重要的开始,要慎于开始,要谨婚。选择另一半的时候要有智慧,不能标准错误。很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要教给我们儿孙看看对方是不是孝顺父母,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
谨食,我们吃东西要不要谨慎啊?要啊,病从口入啊。近年来我们学习祖先的智慧教诲,都努力推行新世纪健康饮食。美国有一位教授叫约翰罗彬斯博士写了一本书叫新世纪饮食。他是冰淇淋大王的儿子,但是不跟着父亲卖冰淇淋,带着太太在荒岛里生活了七年,这七年完全用健康的饮食,结果病好了。他就研究出来了,这种健康的饮食能够利益社会大众。夫妻俩就一生立志做这件事情。我们看到有光盘有书,非常好。结果学传统文化后一对照,跟我们祖先的饮食观念配合得很好,其实就是健康素食的观念。今天晚上我们会请李老师给大家分享新世纪健康饮食,其实也就是我们传统的健康饮食观念。吃什么要抉择,现在吃东西我们如果不懂得抉择,那真的是像祖先讲的,三餐服毒,而不自知,一点都不为过。三顿饭毒都吃进去,我们知道吗?真的不知道啊。晚上的课程当中应该会跟大家很详细的来开解,吃东西也要抉择。
我们的心要常常谨慎,谨心。谨心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说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养子使作善。我们父母老师每一个语言,每一个行为要演出善的榜样。乃至我们的心念,我们也要善的念头,这个要谨慎。我们在念头这里下功夫,这个祖先教给我们的法门叫心地法门。谨心,谨意都是这个意思。意他比心的程度要更深一点,要去做了。念头错了,那赶紧回头还来得及。中庸里面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不发出来就叫做中。发而皆中(zhong)节,谓之和。那不发呢?我们很难,大家能不能做到喜怒哀乐都不发,比较困难。但是发的时候,就要做到中节,中(zhong)就是符合,节就是要节制,要符合节制。这个时候谨心谨意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生气了,不能发在人身上,要找一个适合的出口,不能对先生、太太发脾气,不能对学生,对儿女发脾气。我们可以拿起经典来读,来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中庸的教诲。所以我们前面的这八个谨做好了,再进一步可以在我们的心意上下功夫,这叫心地法门。
以上是人生十谨,当然大家还可以总结更多的谨,作为参考。
信就是要讲信用。凡出言,信为先。
泛爱众呢?在孝弟谨信,这个亲亲而仁民,有一定的功夫以后,继续拓宽我们的心量我们来处处为社会大众着想,这叫爱众,乃至为万物着想,来爱世间的一切人事物,这样我们的心量就扩大了,所以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力行的过程当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易经教诲我们:方以内聚,物以群分。也是人生十谨当中的谨友要做好。我们怎么抉择跟我们日常交往的人,那这就是亲仁的工夫。爱众亲仁,要亲近有仁德的人,有仁爱之心的人,要跟这样的人交往。我们才能够德日进,过日少。有一句话祖先这样教诲我们:与善友同行,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亲仁非常重要,跟善友,有仁德的人一起走,就好象在雾,在露当中行走一样,虽然不会像下雨一样把我们的衣服打湿,但是时常会润泽我们的衣服,所谓富润屋,德润身。我们跟有仁德的人一起走,时时会用德行来滋润我们的身体,不断的让我们德日进,过日少。
那么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工夫都已经下很多的时间来力行了,这个时候有余力,则学文。还有其他的时间和能力我们就开始学文。这里余是剩余的意思。把前面的工夫做好了还有剩余的能力、力量我们就用来学文。文是指经典,典章,文学,再扩展一点是各种的技艺、技能,谋生的能力。
总叙告诉我们,自古以来,祖先都教诲我们德行是摆在第一位的,学习做人是摆第一位的,先把做人做好了,然后再开始做事。余力学文就是指的学习做事的能力,谋生的能力。这个次第很重要,所谓有德,有才那才是正品。假使说他能力很好,但是没有德行做人不会做,也不孝顺父母,那就很危险,我们有时候称之为危险品,时刻都可能会出问题。所以总叙,总纲领告诉我们做人的要点是在于德行。
我们学习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也教诲我们很清楚:学也者,所以学为人也。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学做人,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我们人一生下来,离不开五种关系,叫五伦大道,所以学问也离不开这五种学问。我们要把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处理好,学习好。从哪里落实呢?从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来落实,这些学问做好了以后,做事的能力,他很自然的能够做好,能够提升。
这些要点,我们当今社会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比如说,我们现在学校的学习内容,科目的安排,虽然国家教育政策指导得都很正确,我们在学校都知道,德育首位,德育都是摆在第一位的,叫全面发展。但是实际落实起来容不容易做到德育首位呢?德育首位,我们学校都要求德育12配套,但是如果没有承传祖先的这些智慧就很难落实。德育,哪些方面是德育呢?伦理道德内容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从那里下手落实呢?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当中这一块内容是缺乏的。
末学当年辞掉公职出来,也是发了一个愿望,希望学习承传祖先五千年的智慧文明,特别是伦理道德教育,然后走出一条德行教育之路。因为在学校做了近二十年,确实发现德行教育,形式是很好,但是内容真的是缺乏,祖先五千年德育的文明没有传下来。近几年以来确实找到了一些门径,这就是五千年祖先传给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落实的在哪里呢?落实在这本,把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做到了,德行教育的内容就很容易落实。
接下去我们的每一堂课当中都是共同来探讨,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今天的第一堂课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