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户小娘子_分卷阅读_2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58小说网 www.58xs.cc,最快更新军户小娘子最新章节!
五年前的宋芸娘,还只是江南水乡富贵之家的一位深闺娇娘,刚刚豆蔻年华,纤纤弱质,不谙世事。作为家中的独女,虽然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但爹爹和娘总抱着“儿子是要当家立户的,必得严教;女儿日后要出嫁伺候夫家的,却是要娇养”的观念,再加上芸娘也确实聪慧伶俐,乖巧可人,故此对两个儿子管教得严,对芸娘这个唯一的女儿,却真真儿是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千娇万宠集于一身。
爹爹出身诗书之家,少年中举,意气风发,虽然只做了个钱塘知县,但在江南富泽之地做着父母官儿,倒也安乐富足。娘出身于江南富庶之家,温柔贤惠,相夫教子,持家有道。爹和娘恩爱和美,举案齐眉,家中也无什么妾室、通房之流,两个弟弟更是温顺懂事,兄友弟恭。芸娘常想着,过着这样的日子,别说什么皇室贵族,富豪之家,就是神仙的日子倒是都不稀罕的了。
就这样过了蜜水般的、无忧无虑的十四、五年,到了嫁人的日子,娘怕芸娘出嫁后会在婆家受气,便将芸娘许配给了自己娘家的侄儿,表哥和芸娘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又是知根知底的,再温柔和煦不过的一个少年,舅舅和舅妈也是对芸娘百般疼爱,若真嫁给表哥,这样的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常言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幸福的日子总是不能长久。宋思年虽谈不上是至清的清官,但也绝不是鱼肉乡里的贪官。却因一时不查卷入了上司的贪墨案里,又被下江南巡查的钦差大臣捅到了天子面前。宋思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贪污,但难逃失职失察、知情不报的罪名。
当今天子正值励精图治之际,早就对富泽的江南虎视眈眈,借着钦差大臣查案,便将江南官场进行了个大清洗,走了半辈子好运的宋思年也开始走霉运了,被一纸判决书送上了充军的路途。宋氏族人迅速将宋思年从族谱上除名,已是在商谈嫁娶细节、择日准备完婚的舅舅一家也急急退了亲事,和芸娘一家断了个干干净净。
家里的祖产已被族中收回,其他的家产也被没收,一家人拎着几件衣服便被押上了路。充军的路途遥远、行程漫长,每一步都透着艰辛和血泪。芸娘一家五口似乎一下子从云端落入了最悲惨的炼狱,常年养在深宅里的娇滴滴的贵夫人、娇小姐和大少爷,懵懵懂懂的就被恶狠狠地推到最惨淡的人生境地,吃了无尽的苦,淌了无尽的泪。
但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却是:当你以为这就是最悲惨的时候,悲惨其实只是刚刚开始,还有无尽的悲和痛在后面等着向你袭来。充军路上,先是大弟弟不慎感染了时疫,因在郊外没能及时就医而不幸病逝,接着娘因承受不了这重重打击,体内积年的病根似乎一下子都爆发出来,没几天就香消玉损,追随大弟弟而去了。
宋思年匆匆安置了妻子和儿子的后事,便也一头病倒,似乎去掉了半条命。在短短一个月内连番遭遇抄家、退亲、丧弟、丧母的芸娘,虽然极想追随母亲、弟弟而去,一了百了,但是面对一下子老了几十岁、精神恍惚的父亲,看着年仅五岁、懵懂无知的小弟,芸娘便只能咬紧牙关,撑着一口气接过生活的重担,将这个濒临破碎边缘的家支撑起来,她虽然有着江南女儿柔弱的外表,却在困境的激励下,滋生出了一颗与外表不相符的坚韧的心。
初到张家堡的日子是茫然的,无措的,混乱的,就像一朵洁白无瑕的白莲一下子掉入了泥沼。住惯了雕栏玉砌的江南庭院,现在却不得到屈身于破败肮脏的小土房,穿惯了色彩多姿的绫罗绸缎,现在也不得不换一身色泽晦暗的粗布破衣,吃惯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山珍海味,现在也只能吃一口黑面馒头聊以果腹……
庆幸的是,宋家三口人都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没有被苦难的命运、残酷的现实击倒。不论是屡受挫折的宋思年,还是年幼无知的宋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都很快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融入了张家堡的生活。宋芸娘更是把自己从一根柔软的柳条儿生生练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这边城的淤泥里,也照样开出了洁白的、耀眼的白莲花。
宋芸娘家隔壁是许家,这是一个人口兴旺的家庭,常常会产生出鸡飞狗跳、热闹非凡的动静。许大志的父亲本是文官,当年受上司陷害,成了替罪羊,被贬入军籍,老人家在边境受了一辈子的苦,最后郁郁而终,临终前最大的期望就是子孙后代要走科举之路,最好能入仕,脱离军籍。
许大志仅仅是名字有大志,可一辈子却是文不成,武不就,唯一的成就就是取了个厉害的老婆张氏,生了三子一女。张氏本是靖边城武术教官之女,习得一身好武艺,操持家事更是一把好手。
大女儿许安慧,刚刚嫁给了堡里的小旗郑仲宁。大儿子许安武,在家务农,随时准备着袭替爹爹的军职。二儿子许安平,谨遵祖训,要走科举之路,彼时正在靖边城的书塾读书。三儿子许安文,只比荀哥大一岁,两个毛小子倒是很快就玩到了一起。
作为邻居,许大志一家向新来的宋家人伸出了友好的援助之手,告诉宋家人如何在张家堡生活和生存。许大志和宋思年有着类似的出身和境遇,又有着一样的追求,他们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共同做着让子孙重走仕途、光宗耀祖的梦。许大志教会了宋思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张氏教会了宋芸娘纺麻织布,防身之术,许安文则教会了荀哥上房揭瓦,赶鸡撵狗。在许家一家人的接纳和帮助下,宋家人很快就在这边境之地扎下根来。
许安平是宋芸娘在张家堡认识的第一个同龄朋友。边境之地,民风粗犷,男女之间倒没有内地那样注重回避,讲究男女大防。许安平打着向宋思年——这位曾经的举人老爷请教学问的名目,走入了宋家,走进了宋芸娘的生活。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有着无限的热情,他在宋芸娘身上看到了他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对异性的向往,美丽、聪慧、善良,坚强……
与爽朗泼辣的北地姑娘不同,宋芸娘温婉似水,气质如兰,她软糯的南方口音,不经意的小动作,一颦一笑,常常让宋安平的一颗少年之心悠啊悠啊,一下子飞上了云层,一下子又沉入了水底,情窦初开的少年深深陷入了对这个南方小娘子的迷恋之中。
可是宋芸娘呢,虽然也有所察觉,但刚遭表哥一家的抛弃,她的心扉儿关得紧紧的,一心只想着如何让一家人在边城更好地生活下去,哪里顾及到许安平这颗热忱的心。面对宋芸娘的装聋作哑,许安平却毫不灰心,一如既往的献着殷勤。
这般融洽的日子却只过了三年。两年前,许大志大病一场,大儿子许安武便继承了军职,被派到边墩驻防。才防守了半个月,却遇到了一小伙入境的鞑子,作战中,许安武不幸被鞑子斩于马下,年仅二十岁。
许安武的不幸惨死一下子改变了许家每一个人的命运。许大志本在重病之中,听到噩耗便一口气缓不过来,吐血而亡。许安平尽管乡试在即,也不顾先生的挽留,即刻便从书塾退学,弃文从武,袭了家里的军职。张氏一向挺拔的腰身也一下子佝偻了下去,似乎被抽离了生气。
许大志生前曾和宋思年就儿女亲事达成了默契,他们两人常在农闲时候的傍晚,坐在许家的院子里,喝着小酒,吹着牛,谋划着生活。他们想着让许安武继承军职,让许安平入赘宋家,许安文和荀哥儿年岁相当,正好将来一起去书塾读书。这些模模糊糊的念头没有摆在明面儿上说透,随着许安武、许大志的先后过世,所有的想法都是过往云烟了。
招赘的想法,并非是宋思年偏爱幼子,存心耽误女儿。却是当初刚到张家堡时,一些堡里的破落户、兵痞子见宋芸娘美貌动人,经常打着求亲的名目上门骚扰,宋芸娘烦不胜烦,便放出招赘的狠话:“想娶我宋芸娘,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入赘我宋家,将来继承宋家的军职。”
自从有了招赘的说法后,宋家门前倒是清净了,芸娘的终生大事便也一直耽搁了下来。张氏本来极喜爱乖巧可人的芸娘,可是在大儿子和丈夫先后过世后,她秉承公公和丈夫的遗志,一心想着让三儿子许安文走科举之路,却是绝了二儿子入赘宋家的可能,便也息了让芸娘做儿媳的心思。
作者有话要说:
☆、一家人的傍晚
夕阳西下,残阳似血,城墙上劳累了一天的军户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迈着沉重的步伐,沿着长长的石板路慢慢向家里走去,斜阳在他们身后拖出长长的身影,静送他们消失在一个个的巷子口。
北方的秋天黑得早,宋芸娘和许安文沿着长巷走近家门时,暮色已经笼罩了巷子两旁的一个个小院。不知谁家院子里飘出了诱人的饭菜香味儿,随着傍晚的凉风缓缓袭来,带着家的温暖,温柔地将两人包裹。芸娘满身的疲惫一下子消散,浑身筋骨放松了下来,眉眼也格外柔和。一轮明月不知什么时候已悄悄升上了天空,静静地照着张家堡。月光在芸娘脸上、身上洒下了一层朦胧的光,芸娘周身像披上了闪着柔光的轻纱,洁白的脸上散发出圣洁的光茫,看上去是那般美好和不真实。
许安文呆呆的看着芸娘,只觉得此刻在宋芸娘的衬托下,这脏兮兮的巷子和两旁破败的小院子似乎也增添了光辉。心想怪不得二哥几年来不论多少挫折都坚定不移,这般美好的女子,哪能轻易的放弃?
宋芸娘回到家的时候,正房里荀哥儿正笔直的坐在桌前,就着昏黄的煤油灯的微光,用一根小木棍在沙盘里一笔一划写着字,一旁宋思年专注地看着,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
家里没有余钱买笔墨纸砚,宋思年便制了一个木头沙盘,平时一有空闲便教宋荀用木棍在沙盘里写字。看到这温馨的场面,芸娘只觉得既感动又心酸,“爹,荀哥儿,你们吃了晚饭没有?”
“姐,你回来啦!刚刚爹考我几篇《论语》,我都可以默写出来啦!”荀哥儿抬头,兴奋的看着芸娘,一双黑闪黑闪的大眼睛在灯光下格外明亮。
宋荀小小年纪遭遇巨变,有着和他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懂事,平时只有在芸娘面前才流露出几分童真。
看着女儿灰扑扑的身子,脏兮兮的小脸,宋思年有些心疼:“芸娘,今天怎么回来得比往日晚一些?累不累?厨房里给你热着粥和馒头,锅里烧着水,你先洗洗脸,去去乏,再趁热吃点儿?荀儿,还不快去给你姐姐倒热水?”
“是,爹。”荀哥恭敬的站起身,举步向厨房走去。
“不用了,我自己来就可以了”,宋芸娘心疼地看着只比许安文小一岁、个子却几乎比他小一圈的荀哥儿,急忙伸手拦住了他。
宋思年刚刚四十岁,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在北方边境生活、劳作了五年,却没能将他磨练成粗狂的北方汉子,仍是带着南方文人骨子里的浓浓书卷味和儒雅之气。
宋思年是气质儒雅的江南才子,妻子吴氏也是清丽婉约的南方佳丽,三个孩子也都生得是人中龙凤。已过世的大弟弟宋萱是三个孩子中生得最好的,集中了父母的优点,兼具母亲秀美的容颜和父亲温文儒雅的气质,可惜翩翩少年还未长成人便早早过世。芸娘有着母亲秀丽的脸庞,却有着父亲明亮的眼睛,挺直的鼻梁,眉眼中带着几分刚毅和英气。荀哥儿则更像母亲,眉眼精致,加之幼时遭难,缺衣少食,身体瘦小,便也显得过于文弱了些。
“爹,我在城墙那儿吃过了,这些天伙食挺好的,我吃得也好,您别惦记我,您自己要注意休息,早点儿养好身体。荀哥儿,要你在家里照顾好爹,你怎能又让爹劳累呢?”
宋荀有些委屈,“是爹要考校我的学问的。今日我在家里也没有闲着,我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收拾了一遍呢。中午太阳好,爹还让我把被褥都拿到院子里晒了晒,你待会儿可以闻闻,被褥上都洒满了阳光的味道呢!”
宋芸娘笑着摸了摸荀哥儿的头,又夸赞了一下他写的字,便回房换上了家常的青色襦裙,简单梳洗了下,再去厨房将锅里热着的小米粥盛了三碗端出来,“爹,荀哥儿,你们也再吃一点儿吧!”三个人便围着小木桌,头并着头热热乎乎地吃着。煤油灯昏暗的光放射出一个温暖的光圈,轻轻将三人包围着,带着暖香的热气从碗里升起,在他们的头顶氤氲旋绕,在四周黑漆漆的夜里,在渐渐袭来的寒意中,便显得格外温暖和亲密。
“对了,隔壁的许三郎回来啦,今日也去城墙干活了……他们家的郑总旗今天也回来了……今天,我和三郎做了糯米砂浆……差点儿忘了,这是三郎给的白面馒头……”
宋芸娘便和爹爹慢慢话着家常。宋芸娘觉得这是自己一天中最轻松快乐的时刻,也唯有此时此刻,方才觉得自己是真真正正儿地活着。
宋思年静静地听着芸娘慢慢絮叨着,若有所思。他看了一眼荀哥,“荀儿,吃好了就去隔壁找许家三郎说说话吧,多谢他给的馒头,我看你自听你姐说三郎回来了就坐不住了。”
宋荀点头道是,起身便向外走去,走到门口又急忙转身,对着宋思年和芸娘规规矩矩行了个礼,“爹,孩儿去隔壁了,您和姐姐慢用。”
宋芸娘目送荀哥的身影消失在门口,便对宋思年笑道,“爹,您都快把荀哥儿教养成了一个小夫子了。”
宋思年叹了口气,“在这蛮荒之地,再知书达理又有何用?也是爹心不死啊!不过,虽说要入乡随俗,但我宋家始终还是书香门第,我宋氏子弟不论身处何处,都应谨遵祖训,识礼仪,知廉耻,万不可自我放弃,失了自己的根啊!”
宋芸娘点头称是。宋思年慈爱地看着芸娘,半晌,有些犹豫地开口:“芸娘啊,我记得你是正月间出生的,过了这个年便是二十了吧?”
“爹,您记得真清楚,可不是快二十岁了。”
宋思年愣愣看着女儿如画的眉眼,透过女儿,似乎又看到了亡妻,也是这般眉眼柔和,巧笑倩兮,便有些心酸,“芸娘,爹有愧,对不住你啊!你娘在你这个年纪,萱儿都出世了。”
“爹,您不要这么说,现在咱们不是过得挺好的啊。我就守着爹和荀哥儿,好生过日子。马上就要秋收了,这两年爹在稼穑上的经验多了,不像刚来时那么忙乱,我看咱家的水稻长得挺好,今年田里一定有个好收成。等秋收完了,农闲时我就再多织些布,卖了钱买些鸡喂着,鸡生蛋,蛋生鸡的,咱们便也存些钱送荀哥儿上书塾读书去。荀哥儿那么聪明好学,将来啊一定可以读出点儿成就来……”
“芸娘,”宋芸娘一旦谋划起未来,就会有些没完没了,宋思年忍不住打断她,“今天下西村的刘媒婆来过了,说的是下西村张东财家的二郎,今年十九岁,他们家可是民户,不嫌咱们家是军户,也不嫌你比他大……”
作者有话要说:
☆、找上门的亲事
宋芸娘一边收拾碗筷,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哪个张家二郎?莫名其妙的,提什么亲?”
“说起来你也应该见过,他们家的田和咱们家的挨着,今春的时候,家里的犁坏了,还借过他们家的犁呢!”
宋芸娘细细回忆了一下,脑海里便模模糊糊浮现出一个呆呆的青年男子的形象,好像在田间地头碰见过几次,每每遇见,总是涨红着脸,半垂着头,有些局促的侧身避开,似乎很害羞的样子。
宋思年接着说:“刘媒婆说,他们家境好,没有什么负担。他上面只有一个哥哥,已经成了家,在靖边城守备署做典吏,哥嫂一家人都住在那里。父亲已经过世了,现在家里只有母亲和一个妹妹,他娘是很和善的一位老妇人,我也见过,妹妹也订了亲,好像说的是西边新平堡里的人家,明年就出阁。嫁过去后,就只两口子伺候着母亲过日子。他们家想着,待妹妹出阁时,家里有个嫂子,一些事情也好张罗些,便想在妹妹出阁前就把张二郎的亲事办了,毕竟年纪都不小了。我看,他们家也是很有诚意的……”
“爹,我们当初不是说好了要招赘的吗?他们家想必是不可能的,这件事就不要再提了吧!”宋芸娘打断了父亲的话,见宋思年面露不以为然之色,想了想又道:“再说,我看他们家也不是真的很有诚意,哪里有为了妹妹出阁就急着娶嫂子的道理?”
宋思年便笑着说:“傻丫头,这只是他们家想出来的借口,想快点儿把你娶回去。那刘媒婆说了,张二郎自从两年前不知在哪里见到了你,就上心了,可她娘嫌我们家是军户,又贫苦,故此一直不同意。这两年,她给张二郎不知说了多少个姑娘,都不愿意,一个劲儿地磨着他娘到咱们家提亲。前两天,他娘终于松口了,就赶紧催着刘媒婆过来了。我看啊,八成是那张二郎对你情根深种了,故此才这般急呢。没办法,谁叫咱们家芸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呢!”
“爹——”宋芸娘红着脸羞道,“你也来打趣我!”说罢便端着碗筷扭身进了厨房。
宋芸娘这些年里里外外操持家务,坚韧刚强,倒极少流露出这种小女儿形态。宋思年欣慰地看着芸娘的身影,大有“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慨。
宋芸娘拿着丝瓜络,蹲在矮小的厨房里麻利地刷着碗,一向平静无澜的心境掠起了微漾。本想着这辈子就这样守着爹爹和荀哥儿过下去,早已淡了男女之情,什么男欢女爱,柔情蜜意,似乎都随着当年表哥的誓言一起消逝在那温暖妩媚、花红柳绿的江南,已是上辈子般的久远。没想到在这小小张家堡的某个角落,居然还有一个少年一直在默默关注着自己,苦苦和家里抗争着,期盼着能与自己携手,共度百年……
宋思年拄着拐杖,一跛一跛的来到厨房,昏暗的矮小的厨房里,宋芸娘瘦削的身形越发衬得形单影只,柔弱可怜。宋思年的眼眶便有些湿润,“芸娘,张二郎这小伙子我接触的次数也不算少,他为人稳重,热情善良,倒也是良配,你看……”
宋芸娘匆匆打断父亲的话:“什么良配?如果不能入赘再好也不是良配。”
宋思年严肃了语气,“芸娘,入赘的事,当年是我欠缺考虑,以后万不可再提了。那时以入赘为借口,为的是抵挡那些个狂蜂浪蝶,哪成想现在阻碍了你的姻缘?这些天我也想明白了,服军役也好,继承军职也罢,这些都是男子的责任,岂能让你一个弱小女子承担?”
宋思年顿了顿,看着芸娘仍是毫不经心的样子,便又试探着问:“芸娘,是不是你对张二郎不满意,其实隔壁的许二郎也是很不错的小伙子,有冲劲,有魄力,又是知根知底的,爹看得出来,他一直对你有爱慕之心。许家二郎除了家里是军户,其他方面倒不比那张二郎差,你若愿意,我马上找人去探探许家嫂子的口气。”
“爹——”宋芸娘有些气急,她扔下手里的丝瓜络,急匆匆站起来,起得快了些便有些头晕目眩,芸娘抚了抚额头,“什么张二郎,许二郎,不管哪个二郎,我都不嫁!”
“芸娘!”宋思年提高了声音,带着命令,也带着恳求,“自从来到这张家堡,家里最苦的就是你了,你跟着爹开荒种田,跟着一群男子修城墙,里里外外操持家务,服侍爹爹,照顾荀儿……可是,你不能老是操心我和荀儿,你为我们付出太多了,也要为自己好好打算打算。否则的话,叫我日后在九泉之下如何有颜面见你的母亲?想当年,你母亲那般疼爱你……”
说着说着,宋思年不觉悲从中来,老泪纵横,芸娘看着父亲,只觉得满腹辛酸,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厨房外,宋荀静静地立在哪里,不知站了多久,此刻却再也无法忍住,他冲进厨房,紧紧握住芸娘的双手,小小的身子微微发着抖,“姐姐,爹说的对!姐,你就好好选个人家,找个温柔体贴的姐夫,一定要幸福安乐。”他挺直单薄的小胸脯,昂着头大声道,“姐,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你放心,我会支撑起宋家的门户的。”
宋芸娘愣愣地看着荀哥儿,感慨万千,半晌,她慢慢抽回了双手,紧紧按住荀哥的肩,目光坚定的看着他,“荀哥儿,你这般懂事,姐姐很欣慰。但是,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好好跟着爹做学问,将来才有能力为我们宋家支撑门户啊!”宋芸娘又看向父亲,“爹,您说的话我都听进去了,只是我现在心里乱的很,我想再好好想想……”
宋芸娘少有的失眠了。来到张家堡后,因家事繁多,终日操劳无休,满身疲惫,到了夜里往往都是沾上枕头便可熟睡。可此时,宋芸娘虽觉得身心俱疲,却在炕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她的脑间闪过无数景象:
一会儿,是在院子里,许安平那深情的双眸默默注视着她;一会儿,是在田间地头,张二郎半低着头害羞的偷看着她;一会儿,又是在杏花烟雨的江南,表哥轻轻牵着她的手,带着溺人的微笑,温柔地凝视着她,悄声说:“芸娘,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牵一辈子,可好?”
可是最后,所有的景象都变成了荀哥,荀哥,荀哥。练兵场上,弱小的荀哥被一群膀大腰粗的西北汉子围着嘲笑奚落,茫然失措;高大的城墙上,身穿士兵服的荀哥被流矢射中,如断线的风筝般从城头飘落;血雨腥风的战场上,单薄的荀哥拖着和他身材毫不相称的大刀与鞑子拼杀,被轻易斩落……
宋芸娘惊出一身冷汗,睁大了双眼,呆呆地瞪着黑漆漆的屋顶,“我去寻我的安乐,那荀哥的安乐在哪里?爹爹的安乐又在哪里?”她想起娘临终前,枯瘦的双手紧紧抓住自己,睁着不甘心的眼,费力地吐出几个字“照……顾……荀……哥……”
荀哥是爹娘的希望,也是自己的希望,假如失去了荀哥,就算自己寻得良人又有何意义?文弱的荀哥和这粗狂蛮荒的边境是那般格格不入,“橘生南为橘,生于北则为枳”。荀哥只应待在温暖秀丽的江南,和文人雅士一道,习文吟诗,风雅脱俗,哪能在这蛮荒之地,和一群粗俗的汉子为伍,终日过刀口上舔食的生活。万不可让荀哥折在这里,终是要让荀哥回到属于他的地方。芸娘便慢慢平静了心境,坚定了决心。
作者有话要说:
☆、张二郎的告白
宋芸娘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近凌晨时才模模糊糊睡去。第二天早上,芸娘睡得沉了些,在一片欢快的鸟叫声中醒过来,便朦朦胧胧觉得自己还在江南家中的翠微阁里,每每早晨醒来,窗外一片鸟语花香。睁眼看到满室的白光和光秃秃的屋顶,不见自己熟悉的浅粉纱帐,才猛然想起自己仍是在张家堡,这个已经生活了五年的地方,便生出一阵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处何处的茫然。
宋芸娘躺在炕上微微发了会子呆,慢慢清醒过来。“糟了!”她想起自己身上的差事,赶忙从床上爬起,匆匆抓过衣服穿了,便急着往外走。
“芸娘!”宋思年拄着拐杖走出房门,“今日就在家中休息吧,不要去城墙了。”
“爹,”芸娘急道:“不去怎么行?前些日子蒋百户说修城墙的进度慢了,故此胡总旗他们管的十分严厉,不去的话还不知要怎样罚我们呢!”
“芸娘,荀儿已经去了,你不用担心。”
“荀哥儿?他怎么去了?他怎么能去?爹,您怎么也不拦着他?”芸娘不禁又急又气,一连串地问着。
宋思年笑道:“天还没亮荀儿就出门了,和隔壁的许三郎一起去的,这两个孩子大概昨天晚上便约好了。你就放心吧,许三郎这小子精得很,有他在,荀儿吃不了亏的。再说,许家的总旗女婿不是也回来了吗,他也会关照荀儿他们的。”他看着芸娘仍是一副焦虑的模样,便安慰道:“芸娘,荀儿他长大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躲在你怀里的小娃娃了。总该要让他出去见见风雨,磨练磨练,不让他吃点苦头,成天躲在妇人身后,将来怎么可能会有出息?”
芸娘想着,既然事已至此,也无法回转,只希望荀哥儿今日顺顺利利,不要吃什么苦头,便转身向厨房走去,边走边对父亲说:“爹,您还没有吃早饭吧,我去厨房做。”
父女俩在厨房简单对付了一餐,宋思年看着埋头忙在洗洗涮涮的芸娘,轻声说:“芸娘,这段时间你也累坏了吧,坐下歇歇吧,和爹说说话。”
芸娘一边刷着锅,一边说,“爹,您有什么话就说吧,我听着呢。”
宋思年沉思了一会儿,问:“芸娘,昨晚爹和你说的事情,你考虑得怎么样了?我寻思着,那张家二郎也好,许家二郎也罢,都是张家堡数一数二的好儿郎,都算得上是良配……”
“爹”,芸娘打断了父亲,“您不是教导过我,君子一诺千金吗?当初我们既然说了入赘的话,现在又怎可随意改变?那让堡里的人怎么看我宋芸娘,怎么看宋家?”
“当初上门说亲的是些什么人,张二郎又是什么样的人?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要因为当时一时的援兵之计阻碍了你的终生。”
“爹”,芸娘便笑着开着玩笑,“您就放心吧,耽误不了我的终生的。想我宋芸娘文可琴棋书画,织布绣花,武可下地种田,上墙搬砖,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将来啊,自会有一位如意郎君,骑着高头大马,乖乖入赘到我宋家来的。”
“你这孩子,哪有女子这样说自己的?”宋思年不禁摇头苦笑。“芸娘啊……”
“爹,我看水缸里的水不多了,我去水井那儿挑两桶水回来。”芸娘见父亲又有长篇大论训导的趋势,赶紧找了个借口结束话题,拿着扁担和空桶就匆匆出门了。
五年前的宋芸娘,还只是江南水乡富贵之家的一位深闺娇娘,刚刚豆蔻年华,纤纤弱质,不谙世事。作为家中的独女,虽然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但爹爹和娘总抱着“儿子是要当家立户的,必得严教;女儿日后要出嫁伺候夫家的,却是要娇养”的观念,再加上芸娘也确实聪慧伶俐,乖巧可人,故此对两个儿子管教得严,对芸娘这个唯一的女儿,却真真儿是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千娇万宠集于一身。
爹爹出身诗书之家,少年中举,意气风发,虽然只做了个钱塘知县,但在江南富泽之地做着父母官儿,倒也安乐富足。娘出身于江南富庶之家,温柔贤惠,相夫教子,持家有道。爹和娘恩爱和美,举案齐眉,家中也无什么妾室、通房之流,两个弟弟更是温顺懂事,兄友弟恭。芸娘常想着,过着这样的日子,别说什么皇室贵族,富豪之家,就是神仙的日子倒是都不稀罕的了。
就这样过了蜜水般的、无忧无虑的十四、五年,到了嫁人的日子,娘怕芸娘出嫁后会在婆家受气,便将芸娘许配给了自己娘家的侄儿,表哥和芸娘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又是知根知底的,再温柔和煦不过的一个少年,舅舅和舅妈也是对芸娘百般疼爱,若真嫁给表哥,这样的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常言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幸福的日子总是不能长久。宋思年虽谈不上是至清的清官,但也绝不是鱼肉乡里的贪官。却因一时不查卷入了上司的贪墨案里,又被下江南巡查的钦差大臣捅到了天子面前。宋思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贪污,但难逃失职失察、知情不报的罪名。
当今天子正值励精图治之际,早就对富泽的江南虎视眈眈,借着钦差大臣查案,便将江南官场进行了个大清洗,走了半辈子好运的宋思年也开始走霉运了,被一纸判决书送上了充军的路途。宋氏族人迅速将宋思年从族谱上除名,已是在商谈嫁娶细节、择日准备完婚的舅舅一家也急急退了亲事,和芸娘一家断了个干干净净。
家里的祖产已被族中收回,其他的家产也被没收,一家人拎着几件衣服便被押上了路。充军的路途遥远、行程漫长,每一步都透着艰辛和血泪。芸娘一家五口似乎一下子从云端落入了最悲惨的炼狱,常年养在深宅里的娇滴滴的贵夫人、娇小姐和大少爷,懵懵懂懂的就被恶狠狠地推到最惨淡的人生境地,吃了无尽的苦,淌了无尽的泪。
但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却是:当你以为这就是最悲惨的时候,悲惨其实只是刚刚开始,还有无尽的悲和痛在后面等着向你袭来。充军路上,先是大弟弟不慎感染了时疫,因在郊外没能及时就医而不幸病逝,接着娘因承受不了这重重打击,体内积年的病根似乎一下子都爆发出来,没几天就香消玉损,追随大弟弟而去了。
宋思年匆匆安置了妻子和儿子的后事,便也一头病倒,似乎去掉了半条命。在短短一个月内连番遭遇抄家、退亲、丧弟、丧母的芸娘,虽然极想追随母亲、弟弟而去,一了百了,但是面对一下子老了几十岁、精神恍惚的父亲,看着年仅五岁、懵懂无知的小弟,芸娘便只能咬紧牙关,撑着一口气接过生活的重担,将这个濒临破碎边缘的家支撑起来,她虽然有着江南女儿柔弱的外表,却在困境的激励下,滋生出了一颗与外表不相符的坚韧的心。
初到张家堡的日子是茫然的,无措的,混乱的,就像一朵洁白无瑕的白莲一下子掉入了泥沼。住惯了雕栏玉砌的江南庭院,现在却不得到屈身于破败肮脏的小土房,穿惯了色彩多姿的绫罗绸缎,现在也不得不换一身色泽晦暗的粗布破衣,吃惯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山珍海味,现在也只能吃一口黑面馒头聊以果腹……
庆幸的是,宋家三口人都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没有被苦难的命运、残酷的现实击倒。不论是屡受挫折的宋思年,还是年幼无知的宋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都很快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融入了张家堡的生活。宋芸娘更是把自己从一根柔软的柳条儿生生练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这边城的淤泥里,也照样开出了洁白的、耀眼的白莲花。
宋芸娘家隔壁是许家,这是一个人口兴旺的家庭,常常会产生出鸡飞狗跳、热闹非凡的动静。许大志的父亲本是文官,当年受上司陷害,成了替罪羊,被贬入军籍,老人家在边境受了一辈子的苦,最后郁郁而终,临终前最大的期望就是子孙后代要走科举之路,最好能入仕,脱离军籍。
许大志仅仅是名字有大志,可一辈子却是文不成,武不就,唯一的成就就是取了个厉害的老婆张氏,生了三子一女。张氏本是靖边城武术教官之女,习得一身好武艺,操持家事更是一把好手。
大女儿许安慧,刚刚嫁给了堡里的小旗郑仲宁。大儿子许安武,在家务农,随时准备着袭替爹爹的军职。二儿子许安平,谨遵祖训,要走科举之路,彼时正在靖边城的书塾读书。三儿子许安文,只比荀哥大一岁,两个毛小子倒是很快就玩到了一起。
作为邻居,许大志一家向新来的宋家人伸出了友好的援助之手,告诉宋家人如何在张家堡生活和生存。许大志和宋思年有着类似的出身和境遇,又有着一样的追求,他们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共同做着让子孙重走仕途、光宗耀祖的梦。许大志教会了宋思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张氏教会了宋芸娘纺麻织布,防身之术,许安文则教会了荀哥上房揭瓦,赶鸡撵狗。在许家一家人的接纳和帮助下,宋家人很快就在这边境之地扎下根来。
许安平是宋芸娘在张家堡认识的第一个同龄朋友。边境之地,民风粗犷,男女之间倒没有内地那样注重回避,讲究男女大防。许安平打着向宋思年——这位曾经的举人老爷请教学问的名目,走入了宋家,走进了宋芸娘的生活。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有着无限的热情,他在宋芸娘身上看到了他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对异性的向往,美丽、聪慧、善良,坚强……
与爽朗泼辣的北地姑娘不同,宋芸娘温婉似水,气质如兰,她软糯的南方口音,不经意的小动作,一颦一笑,常常让宋安平的一颗少年之心悠啊悠啊,一下子飞上了云层,一下子又沉入了水底,情窦初开的少年深深陷入了对这个南方小娘子的迷恋之中。
可是宋芸娘呢,虽然也有所察觉,但刚遭表哥一家的抛弃,她的心扉儿关得紧紧的,一心只想着如何让一家人在边城更好地生活下去,哪里顾及到许安平这颗热忱的心。面对宋芸娘的装聋作哑,许安平却毫不灰心,一如既往的献着殷勤。
这般融洽的日子却只过了三年。两年前,许大志大病一场,大儿子许安武便继承了军职,被派到边墩驻防。才防守了半个月,却遇到了一小伙入境的鞑子,作战中,许安武不幸被鞑子斩于马下,年仅二十岁。
许安武的不幸惨死一下子改变了许家每一个人的命运。许大志本在重病之中,听到噩耗便一口气缓不过来,吐血而亡。许安平尽管乡试在即,也不顾先生的挽留,即刻便从书塾退学,弃文从武,袭了家里的军职。张氏一向挺拔的腰身也一下子佝偻了下去,似乎被抽离了生气。
许大志生前曾和宋思年就儿女亲事达成了默契,他们两人常在农闲时候的傍晚,坐在许家的院子里,喝着小酒,吹着牛,谋划着生活。他们想着让许安武继承军职,让许安平入赘宋家,许安文和荀哥儿年岁相当,正好将来一起去书塾读书。这些模模糊糊的念头没有摆在明面儿上说透,随着许安武、许大志的先后过世,所有的想法都是过往云烟了。
招赘的想法,并非是宋思年偏爱幼子,存心耽误女儿。却是当初刚到张家堡时,一些堡里的破落户、兵痞子见宋芸娘美貌动人,经常打着求亲的名目上门骚扰,宋芸娘烦不胜烦,便放出招赘的狠话:“想娶我宋芸娘,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入赘我宋家,将来继承宋家的军职。”
自从有了招赘的说法后,宋家门前倒是清净了,芸娘的终生大事便也一直耽搁了下来。张氏本来极喜爱乖巧可人的芸娘,可是在大儿子和丈夫先后过世后,她秉承公公和丈夫的遗志,一心想着让三儿子许安文走科举之路,却是绝了二儿子入赘宋家的可能,便也息了让芸娘做儿媳的心思。
作者有话要说:
☆、一家人的傍晚
夕阳西下,残阳似血,城墙上劳累了一天的军户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迈着沉重的步伐,沿着长长的石板路慢慢向家里走去,斜阳在他们身后拖出长长的身影,静送他们消失在一个个的巷子口。
北方的秋天黑得早,宋芸娘和许安文沿着长巷走近家门时,暮色已经笼罩了巷子两旁的一个个小院。不知谁家院子里飘出了诱人的饭菜香味儿,随着傍晚的凉风缓缓袭来,带着家的温暖,温柔地将两人包裹。芸娘满身的疲惫一下子消散,浑身筋骨放松了下来,眉眼也格外柔和。一轮明月不知什么时候已悄悄升上了天空,静静地照着张家堡。月光在芸娘脸上、身上洒下了一层朦胧的光,芸娘周身像披上了闪着柔光的轻纱,洁白的脸上散发出圣洁的光茫,看上去是那般美好和不真实。
许安文呆呆的看着芸娘,只觉得此刻在宋芸娘的衬托下,这脏兮兮的巷子和两旁破败的小院子似乎也增添了光辉。心想怪不得二哥几年来不论多少挫折都坚定不移,这般美好的女子,哪能轻易的放弃?
宋芸娘回到家的时候,正房里荀哥儿正笔直的坐在桌前,就着昏黄的煤油灯的微光,用一根小木棍在沙盘里一笔一划写着字,一旁宋思年专注地看着,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
家里没有余钱买笔墨纸砚,宋思年便制了一个木头沙盘,平时一有空闲便教宋荀用木棍在沙盘里写字。看到这温馨的场面,芸娘只觉得既感动又心酸,“爹,荀哥儿,你们吃了晚饭没有?”
“姐,你回来啦!刚刚爹考我几篇《论语》,我都可以默写出来啦!”荀哥儿抬头,兴奋的看着芸娘,一双黑闪黑闪的大眼睛在灯光下格外明亮。
宋荀小小年纪遭遇巨变,有着和他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懂事,平时只有在芸娘面前才流露出几分童真。
看着女儿灰扑扑的身子,脏兮兮的小脸,宋思年有些心疼:“芸娘,今天怎么回来得比往日晚一些?累不累?厨房里给你热着粥和馒头,锅里烧着水,你先洗洗脸,去去乏,再趁热吃点儿?荀儿,还不快去给你姐姐倒热水?”
“是,爹。”荀哥恭敬的站起身,举步向厨房走去。
“不用了,我自己来就可以了”,宋芸娘心疼地看着只比许安文小一岁、个子却几乎比他小一圈的荀哥儿,急忙伸手拦住了他。
宋思年刚刚四十岁,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在北方边境生活、劳作了五年,却没能将他磨练成粗狂的北方汉子,仍是带着南方文人骨子里的浓浓书卷味和儒雅之气。
宋思年是气质儒雅的江南才子,妻子吴氏也是清丽婉约的南方佳丽,三个孩子也都生得是人中龙凤。已过世的大弟弟宋萱是三个孩子中生得最好的,集中了父母的优点,兼具母亲秀美的容颜和父亲温文儒雅的气质,可惜翩翩少年还未长成人便早早过世。芸娘有着母亲秀丽的脸庞,却有着父亲明亮的眼睛,挺直的鼻梁,眉眼中带着几分刚毅和英气。荀哥儿则更像母亲,眉眼精致,加之幼时遭难,缺衣少食,身体瘦小,便也显得过于文弱了些。
“爹,我在城墙那儿吃过了,这些天伙食挺好的,我吃得也好,您别惦记我,您自己要注意休息,早点儿养好身体。荀哥儿,要你在家里照顾好爹,你怎能又让爹劳累呢?”
宋荀有些委屈,“是爹要考校我的学问的。今日我在家里也没有闲着,我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收拾了一遍呢。中午太阳好,爹还让我把被褥都拿到院子里晒了晒,你待会儿可以闻闻,被褥上都洒满了阳光的味道呢!”
宋芸娘笑着摸了摸荀哥儿的头,又夸赞了一下他写的字,便回房换上了家常的青色襦裙,简单梳洗了下,再去厨房将锅里热着的小米粥盛了三碗端出来,“爹,荀哥儿,你们也再吃一点儿吧!”三个人便围着小木桌,头并着头热热乎乎地吃着。煤油灯昏暗的光放射出一个温暖的光圈,轻轻将三人包围着,带着暖香的热气从碗里升起,在他们的头顶氤氲旋绕,在四周黑漆漆的夜里,在渐渐袭来的寒意中,便显得格外温暖和亲密。
“对了,隔壁的许三郎回来啦,今日也去城墙干活了……他们家的郑总旗今天也回来了……今天,我和三郎做了糯米砂浆……差点儿忘了,这是三郎给的白面馒头……”
宋芸娘便和爹爹慢慢话着家常。宋芸娘觉得这是自己一天中最轻松快乐的时刻,也唯有此时此刻,方才觉得自己是真真正正儿地活着。
宋思年静静地听着芸娘慢慢絮叨着,若有所思。他看了一眼荀哥,“荀儿,吃好了就去隔壁找许家三郎说说话吧,多谢他给的馒头,我看你自听你姐说三郎回来了就坐不住了。”
宋荀点头道是,起身便向外走去,走到门口又急忙转身,对着宋思年和芸娘规规矩矩行了个礼,“爹,孩儿去隔壁了,您和姐姐慢用。”
宋芸娘目送荀哥的身影消失在门口,便对宋思年笑道,“爹,您都快把荀哥儿教养成了一个小夫子了。”
宋思年叹了口气,“在这蛮荒之地,再知书达理又有何用?也是爹心不死啊!不过,虽说要入乡随俗,但我宋家始终还是书香门第,我宋氏子弟不论身处何处,都应谨遵祖训,识礼仪,知廉耻,万不可自我放弃,失了自己的根啊!”
宋芸娘点头称是。宋思年慈爱地看着芸娘,半晌,有些犹豫地开口:“芸娘啊,我记得你是正月间出生的,过了这个年便是二十了吧?”
“爹,您记得真清楚,可不是快二十岁了。”
宋思年愣愣看着女儿如画的眉眼,透过女儿,似乎又看到了亡妻,也是这般眉眼柔和,巧笑倩兮,便有些心酸,“芸娘,爹有愧,对不住你啊!你娘在你这个年纪,萱儿都出世了。”
“爹,您不要这么说,现在咱们不是过得挺好的啊。我就守着爹和荀哥儿,好生过日子。马上就要秋收了,这两年爹在稼穑上的经验多了,不像刚来时那么忙乱,我看咱家的水稻长得挺好,今年田里一定有个好收成。等秋收完了,农闲时我就再多织些布,卖了钱买些鸡喂着,鸡生蛋,蛋生鸡的,咱们便也存些钱送荀哥儿上书塾读书去。荀哥儿那么聪明好学,将来啊一定可以读出点儿成就来……”
“芸娘,”宋芸娘一旦谋划起未来,就会有些没完没了,宋思年忍不住打断她,“今天下西村的刘媒婆来过了,说的是下西村张东财家的二郎,今年十九岁,他们家可是民户,不嫌咱们家是军户,也不嫌你比他大……”
作者有话要说:
☆、找上门的亲事
宋芸娘一边收拾碗筷,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哪个张家二郎?莫名其妙的,提什么亲?”
“说起来你也应该见过,他们家的田和咱们家的挨着,今春的时候,家里的犁坏了,还借过他们家的犁呢!”
宋芸娘细细回忆了一下,脑海里便模模糊糊浮现出一个呆呆的青年男子的形象,好像在田间地头碰见过几次,每每遇见,总是涨红着脸,半垂着头,有些局促的侧身避开,似乎很害羞的样子。
宋思年接着说:“刘媒婆说,他们家境好,没有什么负担。他上面只有一个哥哥,已经成了家,在靖边城守备署做典吏,哥嫂一家人都住在那里。父亲已经过世了,现在家里只有母亲和一个妹妹,他娘是很和善的一位老妇人,我也见过,妹妹也订了亲,好像说的是西边新平堡里的人家,明年就出阁。嫁过去后,就只两口子伺候着母亲过日子。他们家想着,待妹妹出阁时,家里有个嫂子,一些事情也好张罗些,便想在妹妹出阁前就把张二郎的亲事办了,毕竟年纪都不小了。我看,他们家也是很有诚意的……”
“爹,我们当初不是说好了要招赘的吗?他们家想必是不可能的,这件事就不要再提了吧!”宋芸娘打断了父亲的话,见宋思年面露不以为然之色,想了想又道:“再说,我看他们家也不是真的很有诚意,哪里有为了妹妹出阁就急着娶嫂子的道理?”
宋思年便笑着说:“傻丫头,这只是他们家想出来的借口,想快点儿把你娶回去。那刘媒婆说了,张二郎自从两年前不知在哪里见到了你,就上心了,可她娘嫌我们家是军户,又贫苦,故此一直不同意。这两年,她给张二郎不知说了多少个姑娘,都不愿意,一个劲儿地磨着他娘到咱们家提亲。前两天,他娘终于松口了,就赶紧催着刘媒婆过来了。我看啊,八成是那张二郎对你情根深种了,故此才这般急呢。没办法,谁叫咱们家芸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呢!”
“爹——”宋芸娘红着脸羞道,“你也来打趣我!”说罢便端着碗筷扭身进了厨房。
宋芸娘这些年里里外外操持家务,坚韧刚强,倒极少流露出这种小女儿形态。宋思年欣慰地看着芸娘的身影,大有“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慨。
宋芸娘拿着丝瓜络,蹲在矮小的厨房里麻利地刷着碗,一向平静无澜的心境掠起了微漾。本想着这辈子就这样守着爹爹和荀哥儿过下去,早已淡了男女之情,什么男欢女爱,柔情蜜意,似乎都随着当年表哥的誓言一起消逝在那温暖妩媚、花红柳绿的江南,已是上辈子般的久远。没想到在这小小张家堡的某个角落,居然还有一个少年一直在默默关注着自己,苦苦和家里抗争着,期盼着能与自己携手,共度百年……
宋思年拄着拐杖,一跛一跛的来到厨房,昏暗的矮小的厨房里,宋芸娘瘦削的身形越发衬得形单影只,柔弱可怜。宋思年的眼眶便有些湿润,“芸娘,张二郎这小伙子我接触的次数也不算少,他为人稳重,热情善良,倒也是良配,你看……”
宋芸娘匆匆打断父亲的话:“什么良配?如果不能入赘再好也不是良配。”
宋思年严肃了语气,“芸娘,入赘的事,当年是我欠缺考虑,以后万不可再提了。那时以入赘为借口,为的是抵挡那些个狂蜂浪蝶,哪成想现在阻碍了你的姻缘?这些天我也想明白了,服军役也好,继承军职也罢,这些都是男子的责任,岂能让你一个弱小女子承担?”
宋思年顿了顿,看着芸娘仍是毫不经心的样子,便又试探着问:“芸娘,是不是你对张二郎不满意,其实隔壁的许二郎也是很不错的小伙子,有冲劲,有魄力,又是知根知底的,爹看得出来,他一直对你有爱慕之心。许家二郎除了家里是军户,其他方面倒不比那张二郎差,你若愿意,我马上找人去探探许家嫂子的口气。”
“爹——”宋芸娘有些气急,她扔下手里的丝瓜络,急匆匆站起来,起得快了些便有些头晕目眩,芸娘抚了抚额头,“什么张二郎,许二郎,不管哪个二郎,我都不嫁!”
“芸娘!”宋思年提高了声音,带着命令,也带着恳求,“自从来到这张家堡,家里最苦的就是你了,你跟着爹开荒种田,跟着一群男子修城墙,里里外外操持家务,服侍爹爹,照顾荀儿……可是,你不能老是操心我和荀儿,你为我们付出太多了,也要为自己好好打算打算。否则的话,叫我日后在九泉之下如何有颜面见你的母亲?想当年,你母亲那般疼爱你……”
说着说着,宋思年不觉悲从中来,老泪纵横,芸娘看着父亲,只觉得满腹辛酸,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厨房外,宋荀静静地立在哪里,不知站了多久,此刻却再也无法忍住,他冲进厨房,紧紧握住芸娘的双手,小小的身子微微发着抖,“姐姐,爹说的对!姐,你就好好选个人家,找个温柔体贴的姐夫,一定要幸福安乐。”他挺直单薄的小胸脯,昂着头大声道,“姐,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你放心,我会支撑起宋家的门户的。”
宋芸娘愣愣地看着荀哥儿,感慨万千,半晌,她慢慢抽回了双手,紧紧按住荀哥的肩,目光坚定的看着他,“荀哥儿,你这般懂事,姐姐很欣慰。但是,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好好跟着爹做学问,将来才有能力为我们宋家支撑门户啊!”宋芸娘又看向父亲,“爹,您说的话我都听进去了,只是我现在心里乱的很,我想再好好想想……”
宋芸娘少有的失眠了。来到张家堡后,因家事繁多,终日操劳无休,满身疲惫,到了夜里往往都是沾上枕头便可熟睡。可此时,宋芸娘虽觉得身心俱疲,却在炕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她的脑间闪过无数景象:
一会儿,是在院子里,许安平那深情的双眸默默注视着她;一会儿,是在田间地头,张二郎半低着头害羞的偷看着她;一会儿,又是在杏花烟雨的江南,表哥轻轻牵着她的手,带着溺人的微笑,温柔地凝视着她,悄声说:“芸娘,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牵一辈子,可好?”
可是最后,所有的景象都变成了荀哥,荀哥,荀哥。练兵场上,弱小的荀哥被一群膀大腰粗的西北汉子围着嘲笑奚落,茫然失措;高大的城墙上,身穿士兵服的荀哥被流矢射中,如断线的风筝般从城头飘落;血雨腥风的战场上,单薄的荀哥拖着和他身材毫不相称的大刀与鞑子拼杀,被轻易斩落……
宋芸娘惊出一身冷汗,睁大了双眼,呆呆地瞪着黑漆漆的屋顶,“我去寻我的安乐,那荀哥的安乐在哪里?爹爹的安乐又在哪里?”她想起娘临终前,枯瘦的双手紧紧抓住自己,睁着不甘心的眼,费力地吐出几个字“照……顾……荀……哥……”
荀哥是爹娘的希望,也是自己的希望,假如失去了荀哥,就算自己寻得良人又有何意义?文弱的荀哥和这粗狂蛮荒的边境是那般格格不入,“橘生南为橘,生于北则为枳”。荀哥只应待在温暖秀丽的江南,和文人雅士一道,习文吟诗,风雅脱俗,哪能在这蛮荒之地,和一群粗俗的汉子为伍,终日过刀口上舔食的生活。万不可让荀哥折在这里,终是要让荀哥回到属于他的地方。芸娘便慢慢平静了心境,坚定了决心。
作者有话要说:
☆、张二郎的告白
宋芸娘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近凌晨时才模模糊糊睡去。第二天早上,芸娘睡得沉了些,在一片欢快的鸟叫声中醒过来,便朦朦胧胧觉得自己还在江南家中的翠微阁里,每每早晨醒来,窗外一片鸟语花香。睁眼看到满室的白光和光秃秃的屋顶,不见自己熟悉的浅粉纱帐,才猛然想起自己仍是在张家堡,这个已经生活了五年的地方,便生出一阵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处何处的茫然。
宋芸娘躺在炕上微微发了会子呆,慢慢清醒过来。“糟了!”她想起自己身上的差事,赶忙从床上爬起,匆匆抓过衣服穿了,便急着往外走。
“芸娘!”宋思年拄着拐杖走出房门,“今日就在家中休息吧,不要去城墙了。”
“爹,”芸娘急道:“不去怎么行?前些日子蒋百户说修城墙的进度慢了,故此胡总旗他们管的十分严厉,不去的话还不知要怎样罚我们呢!”
“芸娘,荀儿已经去了,你不用担心。”
“荀哥儿?他怎么去了?他怎么能去?爹,您怎么也不拦着他?”芸娘不禁又急又气,一连串地问着。
宋思年笑道:“天还没亮荀儿就出门了,和隔壁的许三郎一起去的,这两个孩子大概昨天晚上便约好了。你就放心吧,许三郎这小子精得很,有他在,荀儿吃不了亏的。再说,许家的总旗女婿不是也回来了吗,他也会关照荀儿他们的。”他看着芸娘仍是一副焦虑的模样,便安慰道:“芸娘,荀儿他长大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躲在你怀里的小娃娃了。总该要让他出去见见风雨,磨练磨练,不让他吃点苦头,成天躲在妇人身后,将来怎么可能会有出息?”
芸娘想着,既然事已至此,也无法回转,只希望荀哥儿今日顺顺利利,不要吃什么苦头,便转身向厨房走去,边走边对父亲说:“爹,您还没有吃早饭吧,我去厨房做。”
父女俩在厨房简单对付了一餐,宋思年看着埋头忙在洗洗涮涮的芸娘,轻声说:“芸娘,这段时间你也累坏了吧,坐下歇歇吧,和爹说说话。”
芸娘一边刷着锅,一边说,“爹,您有什么话就说吧,我听着呢。”
宋思年沉思了一会儿,问:“芸娘,昨晚爹和你说的事情,你考虑得怎么样了?我寻思着,那张家二郎也好,许家二郎也罢,都是张家堡数一数二的好儿郎,都算得上是良配……”
“爹”,芸娘打断了父亲,“您不是教导过我,君子一诺千金吗?当初我们既然说了入赘的话,现在又怎可随意改变?那让堡里的人怎么看我宋芸娘,怎么看宋家?”
“当初上门说亲的是些什么人,张二郎又是什么样的人?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要因为当时一时的援兵之计阻碍了你的终生。”
“爹”,芸娘便笑着开着玩笑,“您就放心吧,耽误不了我的终生的。想我宋芸娘文可琴棋书画,织布绣花,武可下地种田,上墙搬砖,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将来啊,自会有一位如意郎君,骑着高头大马,乖乖入赘到我宋家来的。”
“你这孩子,哪有女子这样说自己的?”宋思年不禁摇头苦笑。“芸娘啊……”
“爹,我看水缸里的水不多了,我去水井那儿挑两桶水回来。”芸娘见父亲又有长篇大论训导的趋势,赶紧找了个借口结束话题,拿着扁担和空桶就匆匆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