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如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58小说网 www.58xs.cc,最快更新楚之腾文集最新章节!
虽然闲来喜欢写些东西,但细细检点,我并没有正二八经写过我的父亲,心里由是似欠了一笔债,时时敦促着我。
父亲曾是一名军人。
在我的眼里,他永远都是一位军人,一位让人尊敬和爱戴的军人。
父亲,我在他跟前时,他是一张刚毅且帅气的脸,是魁伟而坚实的身影;远离父亲的时候,他依然是一张清晰的刚毅且帅气的脸,是那个永远无法抹去的魁伟而坚实的身影。
懵懂记事时起,我趴在父亲宽阔坚实的背后,父亲给我说过什么,早已不记得。父亲说,那时我总有没完没了的问题。但我唯一还记得父亲塞到我嘴里的一块块好吃的糖
呵,想起了冬天,每天早上洗完脸后,父亲为我和弟弟的脸上擦甘油的情形。感觉父亲手上很有劲,脸上的肉都快被搓掉了。父亲为我们擦完甘油后,脸上就会感觉到热乎乎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每天晚上睡觉前,父亲会让我弟弟先并排躺在床上,然后“呼!”的一下,象扯起一块云一样,拉开床头的被子,在半空中一抖,四四方方地被子就会带着一股冷风从天而降。这时,我和弟弟都会卷缩着小小身子,等待着一个冷颤,然后,父亲会在我和弟弟的两边分别掖好被角,严肃地叮嘱一声:“睡好,明天还要上学!”转身,摸着墙角的灯绳,熄灯,关门。
父亲是农民的孩子。
在他当兵那个年代,正是文革浩劫之初。川北的农村极其贫困,父亲兄弟姐妹多,是吃不饱饭的。由于缺乏粮食,他们经常吃一种叫“窝狼草”的野菜。我想,那肯定难以下咽的。为了吃饱饭,也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16岁那年,父亲带着爷爷给的“盘缠”——一小捆烟草,还有几块爷爷的哥哥给煮的几块红薯,翻山越岭走了五十里路到县城去“考兵”(应征参军)。接兵的干部看了看又矮又瘦的父亲,摇摇头说,小伙子,个子太小,不合格呀,明年再来吧。
烟草没卖掉,那几块红薯也早已吃完,没什么吃的了。又冷又饿的父亲只能重又踏上返回那贫困之家的山路。当父亲走回到家时,已是半夜,我的爷爷奶奶还点着昏暗的煤油灯,等着自己年幼的儿子。
父亲当时的心里一定很难受,对他来说,那次山路是最最漫长而难忘的山路了。在他往家里走时,他一定想起了他父亲母亲那失望的眼神。
爷爷当时就说了一句,那娃儿,明年再考。说完就回自己屋里去了。
第二年,父亲第二次踏上了那条去县城的山路,不知他是否依旧带着爷爷给的“盘缠”但我想,父亲心里肯定有些复杂,这当中居然也有了新的希望,因为,这一年父亲明显长高了。
那一年,父亲终于“考”上兵了,1966年,17岁的父亲穿上一套崭新的三点红的绿军装。
父亲深知农村的艰辛,再加上接受了部队的学习教育和各种锻炼,父亲象是脱胎换骨一样,变了一个人。和其他战友比,他更懂事,更勤劳,更善于学习和吃苦。当兵第一年,父亲就被评为“五好战士”还入了团。第二年,父亲入了党。第四年,父亲提了干,成了一名军官。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父亲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农村孩子许多可贵的品质。由于父亲天性诚实憨厚,好学能干,又爱帮助别人,所以单位的首长和战友们都很喜欢他。父亲那时正长个,部队伙食好,很快父亲就窜到快一米八了,明显和其他个不高的四川籍战友不一样,于是大伙都亲切地叫他“大张”
父亲的节约习惯让我一直都很钦佩。
父亲从当兵开始就没断过给家里寄钱。那时,当战士第一年,每月津贴也仅6块多钱,父亲省吃俭用半年,给家里就寄回了20块钱,那时的20块钱在农村能买到很多东西。当上干部后,每月工资有70多块,每月父亲都会往家里寄,以贴补家用。
1972年,也就是父亲参军入伍的第六年,父亲经亲戚介绍,认识了我母亲,第二年结了婚。然后,有了我和弟弟。记得小时候,为了省吃俭用,父亲每次都买最便宜的菜,和母亲在家属院宿舍后还开辟了一小块菜园子,养了几只小鸡,我们经常到小菜园摘菜、拔草、施肥、浇水那些给我和弟弟的童年也增添了不少的乐趣,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全家在小菜园忙而不累的那种悠闲情景,象一幅天伦之乐的图画一样。记得那时候,父亲经常买摔坏的冬瓜,我不解,就问父亲。父亲笑着说,这种冬瓜别看摔坏了,其实最好吃,熟。
父亲那时是管菜地、马车班的后勤助理员,可以要点菜什么的,可他从未从单位往家带回过一棵菜苗。
记得那时,父母亲经常在晚上加班糊药纸袋子,糊10个一厘钱,100个1分钱。现在想起来,他们那样糊,要糊多少个,能挣多少?有时我迷迷糊糊一觉醒来,他们还在自制的台灯下不知疲倦地糊着。我迷迷糊糊地看着,不解其由,迷迷糊糊地就又睡了。后来就习惯了。看到父母亲从部队药厂拿回一大摞纸片,就知道他们晚上又要糊药袋子了。
我上幼儿园(那时叫托儿所)时,由于大多父母工作的原因,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在幼儿园吃一顿午餐。但我却是那些孩子里极少数回家吃饭的一个。父亲总会在中午抽空回来,把我接回家吃饭,就是为了省点钱。那时,看到幼儿园里做的香喷喷的午餐,我不知咽了多少口水,父亲接我回家时,我还恋恋不舍向别的孩子们碗里望。
父亲转业后,我们全家回到了四川,生活依然俭朴。记得有一次,我捡到一些机器上的废铜零件,父亲就带着我去了废品收购站,卖了七块多钱。父亲对收购站的叔叔撒了个谎,说这孩子他们学校勤工俭学。我知道,其实那时是爷爷病了,外婆也在我们家里治病,生活很是紧张。我没流出泪,心里却感到说不出的难受。
父亲小时候打过我屁股,也曾狠狠地骂过我,但我知道,父亲更爱我,还有我的弟弟。我读初中时,学校在好几里外的集市边上,好在有条公路。由于不会骑自行车,我在学校寄读,为此,父亲专门买了辆红旗牌自行车。每周日在家吃过晚饭后,父亲会把我一周的粮和菜系在车上,驮着我送我到学校。到了学校边上,我从车后下来,父亲一准会微微笑着问我,要不要钱?其实他知道是要的。我低着头说要。父亲还是笑着说,要多少?边说边从上衣兜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钱:有一毛的,两毛的,五毛的,一块的,两块的然后,给我卷了卷,塞在我手里。够不够。父亲看着我,又从剩下不多的钱中再抽出几张来,每次都重复着这些动作。我知道,那些钱也是父亲平时集攒下来的。事隔多年,每每想起这个情景,心中就会涌动无边无际的温暖,每次想起,也都想哭。
现在父亲老了,退休了。每次打电话,父亲都会和母亲一样,问我在部队工作怎样,身体还好不好。我都说好好好,不用担心。我知道,既使年龄再大个子再高,我们在父亲眼中永远都只是个“娃”是他们最牵挂最疼爱的儿子。
我当兵这些年并没存下多少钱,去年,父亲听说部队集资购房,考虑到我用钱紧张,于是早已退休的父亲又到了一家医院应聘上班,为我“支援”点房子费。年近花甲之年的人了,每天还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到那家医院上班挣钱!父亲是搞放射的,由于工作性质,造成白血球低(只有一般人的一半),经常感冒咳嗽,母亲就经常给他买只鸡补补。本来说退休了,白血球就会回升了,可这样一来,他的身体又会很虚弱的,我想,仅此,也完全可以证明自己是个不肖之子。
我所能做的就是,每次打电话对电话那头的父亲说,爸爸,出去骑车,就慢点,不要急不行,就别去挣那点钱了。父亲会轻描淡写地说,没事,骑了这么多年,我晓得,你放心!
除了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我还能为我的父亲母亲做些什么呢?我欠他们二老的太多太多!我知道,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是何等之深,何等之重,我想我这一辈子都无法报答完的。
虽然闲来喜欢写些东西,但细细检点,我并没有正二八经写过我的父亲,心里由是似欠了一笔债,时时敦促着我。
父亲曾是一名军人。
在我的眼里,他永远都是一位军人,一位让人尊敬和爱戴的军人。
父亲,我在他跟前时,他是一张刚毅且帅气的脸,是魁伟而坚实的身影;远离父亲的时候,他依然是一张清晰的刚毅且帅气的脸,是那个永远无法抹去的魁伟而坚实的身影。
懵懂记事时起,我趴在父亲宽阔坚实的背后,父亲给我说过什么,早已不记得。父亲说,那时我总有没完没了的问题。但我唯一还记得父亲塞到我嘴里的一块块好吃的糖
呵,想起了冬天,每天早上洗完脸后,父亲为我和弟弟的脸上擦甘油的情形。感觉父亲手上很有劲,脸上的肉都快被搓掉了。父亲为我们擦完甘油后,脸上就会感觉到热乎乎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每天晚上睡觉前,父亲会让我弟弟先并排躺在床上,然后“呼!”的一下,象扯起一块云一样,拉开床头的被子,在半空中一抖,四四方方地被子就会带着一股冷风从天而降。这时,我和弟弟都会卷缩着小小身子,等待着一个冷颤,然后,父亲会在我和弟弟的两边分别掖好被角,严肃地叮嘱一声:“睡好,明天还要上学!”转身,摸着墙角的灯绳,熄灯,关门。
父亲是农民的孩子。
在他当兵那个年代,正是文革浩劫之初。川北的农村极其贫困,父亲兄弟姐妹多,是吃不饱饭的。由于缺乏粮食,他们经常吃一种叫“窝狼草”的野菜。我想,那肯定难以下咽的。为了吃饱饭,也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16岁那年,父亲带着爷爷给的“盘缠”——一小捆烟草,还有几块爷爷的哥哥给煮的几块红薯,翻山越岭走了五十里路到县城去“考兵”(应征参军)。接兵的干部看了看又矮又瘦的父亲,摇摇头说,小伙子,个子太小,不合格呀,明年再来吧。
烟草没卖掉,那几块红薯也早已吃完,没什么吃的了。又冷又饿的父亲只能重又踏上返回那贫困之家的山路。当父亲走回到家时,已是半夜,我的爷爷奶奶还点着昏暗的煤油灯,等着自己年幼的儿子。
父亲当时的心里一定很难受,对他来说,那次山路是最最漫长而难忘的山路了。在他往家里走时,他一定想起了他父亲母亲那失望的眼神。
爷爷当时就说了一句,那娃儿,明年再考。说完就回自己屋里去了。
第二年,父亲第二次踏上了那条去县城的山路,不知他是否依旧带着爷爷给的“盘缠”但我想,父亲心里肯定有些复杂,这当中居然也有了新的希望,因为,这一年父亲明显长高了。
那一年,父亲终于“考”上兵了,1966年,17岁的父亲穿上一套崭新的三点红的绿军装。
父亲深知农村的艰辛,再加上接受了部队的学习教育和各种锻炼,父亲象是脱胎换骨一样,变了一个人。和其他战友比,他更懂事,更勤劳,更善于学习和吃苦。当兵第一年,父亲就被评为“五好战士”还入了团。第二年,父亲入了党。第四年,父亲提了干,成了一名军官。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父亲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农村孩子许多可贵的品质。由于父亲天性诚实憨厚,好学能干,又爱帮助别人,所以单位的首长和战友们都很喜欢他。父亲那时正长个,部队伙食好,很快父亲就窜到快一米八了,明显和其他个不高的四川籍战友不一样,于是大伙都亲切地叫他“大张”
父亲的节约习惯让我一直都很钦佩。
父亲从当兵开始就没断过给家里寄钱。那时,当战士第一年,每月津贴也仅6块多钱,父亲省吃俭用半年,给家里就寄回了20块钱,那时的20块钱在农村能买到很多东西。当上干部后,每月工资有70多块,每月父亲都会往家里寄,以贴补家用。
1972年,也就是父亲参军入伍的第六年,父亲经亲戚介绍,认识了我母亲,第二年结了婚。然后,有了我和弟弟。记得小时候,为了省吃俭用,父亲每次都买最便宜的菜,和母亲在家属院宿舍后还开辟了一小块菜园子,养了几只小鸡,我们经常到小菜园摘菜、拔草、施肥、浇水那些给我和弟弟的童年也增添了不少的乐趣,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全家在小菜园忙而不累的那种悠闲情景,象一幅天伦之乐的图画一样。记得那时候,父亲经常买摔坏的冬瓜,我不解,就问父亲。父亲笑着说,这种冬瓜别看摔坏了,其实最好吃,熟。
父亲那时是管菜地、马车班的后勤助理员,可以要点菜什么的,可他从未从单位往家带回过一棵菜苗。
记得那时,父母亲经常在晚上加班糊药纸袋子,糊10个一厘钱,100个1分钱。现在想起来,他们那样糊,要糊多少个,能挣多少?有时我迷迷糊糊一觉醒来,他们还在自制的台灯下不知疲倦地糊着。我迷迷糊糊地看着,不解其由,迷迷糊糊地就又睡了。后来就习惯了。看到父母亲从部队药厂拿回一大摞纸片,就知道他们晚上又要糊药袋子了。
我上幼儿园(那时叫托儿所)时,由于大多父母工作的原因,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在幼儿园吃一顿午餐。但我却是那些孩子里极少数回家吃饭的一个。父亲总会在中午抽空回来,把我接回家吃饭,就是为了省点钱。那时,看到幼儿园里做的香喷喷的午餐,我不知咽了多少口水,父亲接我回家时,我还恋恋不舍向别的孩子们碗里望。
父亲转业后,我们全家回到了四川,生活依然俭朴。记得有一次,我捡到一些机器上的废铜零件,父亲就带着我去了废品收购站,卖了七块多钱。父亲对收购站的叔叔撒了个谎,说这孩子他们学校勤工俭学。我知道,其实那时是爷爷病了,外婆也在我们家里治病,生活很是紧张。我没流出泪,心里却感到说不出的难受。
父亲小时候打过我屁股,也曾狠狠地骂过我,但我知道,父亲更爱我,还有我的弟弟。我读初中时,学校在好几里外的集市边上,好在有条公路。由于不会骑自行车,我在学校寄读,为此,父亲专门买了辆红旗牌自行车。每周日在家吃过晚饭后,父亲会把我一周的粮和菜系在车上,驮着我送我到学校。到了学校边上,我从车后下来,父亲一准会微微笑着问我,要不要钱?其实他知道是要的。我低着头说要。父亲还是笑着说,要多少?边说边从上衣兜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钱:有一毛的,两毛的,五毛的,一块的,两块的然后,给我卷了卷,塞在我手里。够不够。父亲看着我,又从剩下不多的钱中再抽出几张来,每次都重复着这些动作。我知道,那些钱也是父亲平时集攒下来的。事隔多年,每每想起这个情景,心中就会涌动无边无际的温暖,每次想起,也都想哭。
现在父亲老了,退休了。每次打电话,父亲都会和母亲一样,问我在部队工作怎样,身体还好不好。我都说好好好,不用担心。我知道,既使年龄再大个子再高,我们在父亲眼中永远都只是个“娃”是他们最牵挂最疼爱的儿子。
我当兵这些年并没存下多少钱,去年,父亲听说部队集资购房,考虑到我用钱紧张,于是早已退休的父亲又到了一家医院应聘上班,为我“支援”点房子费。年近花甲之年的人了,每天还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到那家医院上班挣钱!父亲是搞放射的,由于工作性质,造成白血球低(只有一般人的一半),经常感冒咳嗽,母亲就经常给他买只鸡补补。本来说退休了,白血球就会回升了,可这样一来,他的身体又会很虚弱的,我想,仅此,也完全可以证明自己是个不肖之子。
我所能做的就是,每次打电话对电话那头的父亲说,爸爸,出去骑车,就慢点,不要急不行,就别去挣那点钱了。父亲会轻描淡写地说,没事,骑了这么多年,我晓得,你放心!
除了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我还能为我的父亲母亲做些什么呢?我欠他们二老的太多太多!我知道,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是何等之深,何等之重,我想我这一辈子都无法报答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