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_分卷阅读_105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58小说网 www.58xs.cc,最快更新天行有常最新章节!
天子阅兵是在十月份,天气已转冷了,那天的风又大,而且虽然不似盛夏炎热,但是天子刻意著着盔甲、长久地在阳光的照射下站立,卸甲后又贪凉吹久了风,最终不幸染了病。
因着前些年在西园厮混、不理朝政的荒唐生活,天子的病好得很慢,再加上他近些年本就身体不好,因此朝堂诸公都颇为惊惶。
在年初请立太子,得到了天子对年长的史侯刘辩“轻佻无威仪”的评价之后,群臣就安分了下来。
明眼人虽然能看出天子属意董侯刘协,但是董侯年少,且史侯刘辩才是嫡长子,于情于理,他们都不能支持天子的想法。
议储的事情就这么被拖了下来,到了十月,天子这回又大病了一场之后,群臣终于坐不住了。
难得现任天子是有自己的子嗣的,不用像前几任天子一样,无嗣绝后,要迎立其他的宗室为帝,大汉皇室的帝系一再更移。
皇子只有两位,从礼法上来看,史侯刘辩更应当为储,而从现实来看,虽然天子偏爱董侯,认为幼子比长子更为聪慧,但是自从史侯病愈,常出宫于太学等处与人交游的情况来看,史侯刘辩在待人接物方面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相反,史侯表现得尊师重道,又重学问,礼贤下士,凡与史侯有过接触的人都不认可私下里流传的天子对史侯的评语“轻佻无威仪”。
要是天子非得从两位皇子的学识来看,认定在宫外长大的史侯不如从小在宫内接受他的教导的董侯,相信许多人也是会不同意的。
自熹平石经刻成之后,往来出入于洛阳太学的人络绎不绝,近来,太学之中,五经博士也恢复了讲经授课的传统。
要知道,之前,由于党锢之祸的牵连,太学之中,就连许多正常的教学活动都停止了。
能在太学之中担任五经博士的都是名士,而且,在博士讲学之后,可能会有不在朝中任职的某些名士或者公认的擅长某些经典的大才会继续抒发己见,抑或是相互辩论。
史侯刘辩某日出宫到太学,就正好赶上了一场公开讲学。
讲学完毕,其余人听得如痴如醉,赞叹之声不绝于口,而史侯刘辩就只发表了四个字的评论,言听此场讲学,“如沐春风”。
这评语虽短,但短短四字就超过别人的一大段溢美之词了。
而且史侯毕竟身份不同,夸赞他人,不可过誉,但太平淡了又不好,短短几字,对度的把握恰到好处。
大汉的名士和太学生们表示,这样的史侯,陛下你说他“轻佻”、“不可为人主”?
虽然大家都知道你偏心,但是陛下,偏心董侯也不能以过度贬低史侯这样的形式来表现啊!
大汉士子集体为史侯叫屈表示不服!
作者有话要说:如沐春风这个词出自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此句意思是宋朝程颢的弟子朱光庭听老师讲课如痴如醉,因而回家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的精妙,他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成语意思是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
也就是说,刘辩同学用宋朝的典故在汉朝装了一个逼。
嗯,朕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了。Orz
第70章承光
除了大汉诸多名士、士子表示了对刘辩的支持以外,十常侍中,也有人为刘辩说好话。
天子对十常侍的信任与看重是他人难以想象的。
和刘辩所见识过的帝王的废立都操纵于太监之手的唐末时代不同,在大汉,虽然外戚和宦官干政严重,但是比起外戚,宦官更得天子的信任。
和定都于长安、被后人称呼为西汉的大汉王朝不同,定都于洛阳——又作雒阳——的东汉王朝的天子在深受外戚问题困扰之时,想出了一个“以毒攻毒”的法子。
作为阉人的宦官深受天下士人鄙夷,他们的地位系于天子,只有天子对他们的信任不变,他们才能继续占据高位。
而地位系于天子宠幸程度的宦官,相较于外戚来说,更容易为天子所掌控。
简而言之,宦官干政是东汉王朝的天子用于瓜分外戚之权的举动。
东汉王朝的天子有许多都是幼年早殇,有些一生都操控于外戚之手,到了先帝孝桓皇帝刘志与现任天子刘宏时代,他们两个作为宗室分支被迎立为皇帝,为了掌握权力,选择了利用宦官来对付外戚,所以后世有人称桓灵二帝时期,东汉王朝的宦官干政达到了顶峰,这未免不是天子刻意放任的结果。
之所以要举这个例子,不过是为了说明,连深受天子信任的十常侍中都有人表明态度倾向于史侯刘辩,这说明,董侯刘协能得到的支持越发的少了。
中平五年十一月,都城之中,流传着一个消息,天子入永乐宫,与董太后相对恸哭,悲不自胜,言曰:“史侯根基已成,董侯大势已去矣。”
这种场景,让人忍不住联想到大汉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当年他倾心幼子刘如意,试图废掉太子刘盈,最后失败之时,与戚夫人相对恸哭。
不过如今的何皇后不是吕后,史侯的表现,与友悌兄弟却又颇为仁弱的惠帝也不尽相同。
就在流言传出后不久,十一月中旬的大朝之日,天子发了明旨,立史侯刘辩为太子,幼子董侯刘协转封渤海王。
史侯刘辩的册立,是嫡长子的胜利,虽然有很多朝中大臣看不惯皇后外戚何氏的飞扬跋扈,但是这和册封时候刘辩为太子完全没有冲突,太子的成功册立可以看成是他们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成功维护,自然让许多人欢欣鼓舞。
因为各种原因,刘辩被立为太子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也难怪天子凄楚地说他“根基已成”。
但是,刘辩的处境并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好。
历代天子继位之后,除非是刘宏这种由宗室入继的,主动提拔自己的外戚以巩固自己的权威,否则的话,外戚一直是相当令他们头疼的问题。
当年西汉的孝武皇帝刘彻,在当政的两个时期,重用的外戚不同,早期是母族的舅父田蚡等人,后期就变成了依靠于他的提拔的皇后族人,譬如卫青、霍去病乃至于霍光。
只看现在,为众人所传颂的是卫青、霍去病就知道,孝武皇帝对母族外戚的态度,在其母王太后去世之后,终于显露了出来。
天子的妻族外戚归根到底能身居要职是因为天子的宠信,但是母族,由于太后以及孝道的存在,就相当令人头疼了。
不客气地说,何进这个舅舅,对刘辩来说威胁不小,更可怕的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做出出人意料的“蠢事”来。
上辈子何进临死前召董卓入京,在刘辩看来,就是这个举动,直接葬送了大汉王朝。
虽然大汉的覆灭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是董卓入京无疑是一切事件的起始。
在董卓之前,纵然黄巾起义让大汉元气大伤,州牧制度损害了中央集权,但是那也是缓慢的。
就像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皇朝由盛转衰,但是其后又经历了数代皇帝,李唐的统治才宣告终结。
而董卓废立天子,迁都西汉旧都长安,一把火烧尽了雒阳不知多少年来的皇室珍藏与底蕴,这才是整个大汉王朝的衰败完整地显露人前的原因,在那之后,天子的权威无限削弱,诸侯的野心被止不住地放大。
刘辩清楚的知晓大汉的“病因”,而他的父皇,天子刘宏,在重病之中,给他添了一把火。
天子病重,命皇太子理事。
天子阅兵是在十月份,天气已转冷了,那天的风又大,而且虽然不似盛夏炎热,但是天子刻意著着盔甲、长久地在阳光的照射下站立,卸甲后又贪凉吹久了风,最终不幸染了病。
因着前些年在西园厮混、不理朝政的荒唐生活,天子的病好得很慢,再加上他近些年本就身体不好,因此朝堂诸公都颇为惊惶。
在年初请立太子,得到了天子对年长的史侯刘辩“轻佻无威仪”的评价之后,群臣就安分了下来。
明眼人虽然能看出天子属意董侯刘协,但是董侯年少,且史侯刘辩才是嫡长子,于情于理,他们都不能支持天子的想法。
议储的事情就这么被拖了下来,到了十月,天子这回又大病了一场之后,群臣终于坐不住了。
难得现任天子是有自己的子嗣的,不用像前几任天子一样,无嗣绝后,要迎立其他的宗室为帝,大汉皇室的帝系一再更移。
皇子只有两位,从礼法上来看,史侯刘辩更应当为储,而从现实来看,虽然天子偏爱董侯,认为幼子比长子更为聪慧,但是自从史侯病愈,常出宫于太学等处与人交游的情况来看,史侯刘辩在待人接物方面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相反,史侯表现得尊师重道,又重学问,礼贤下士,凡与史侯有过接触的人都不认可私下里流传的天子对史侯的评语“轻佻无威仪”。
要是天子非得从两位皇子的学识来看,认定在宫外长大的史侯不如从小在宫内接受他的教导的董侯,相信许多人也是会不同意的。
自熹平石经刻成之后,往来出入于洛阳太学的人络绎不绝,近来,太学之中,五经博士也恢复了讲经授课的传统。
要知道,之前,由于党锢之祸的牵连,太学之中,就连许多正常的教学活动都停止了。
能在太学之中担任五经博士的都是名士,而且,在博士讲学之后,可能会有不在朝中任职的某些名士或者公认的擅长某些经典的大才会继续抒发己见,抑或是相互辩论。
史侯刘辩某日出宫到太学,就正好赶上了一场公开讲学。
讲学完毕,其余人听得如痴如醉,赞叹之声不绝于口,而史侯刘辩就只发表了四个字的评论,言听此场讲学,“如沐春风”。
这评语虽短,但短短四字就超过别人的一大段溢美之词了。
而且史侯毕竟身份不同,夸赞他人,不可过誉,但太平淡了又不好,短短几字,对度的把握恰到好处。
大汉的名士和太学生们表示,这样的史侯,陛下你说他“轻佻”、“不可为人主”?
虽然大家都知道你偏心,但是陛下,偏心董侯也不能以过度贬低史侯这样的形式来表现啊!
大汉士子集体为史侯叫屈表示不服!
作者有话要说:如沐春风这个词出自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此句意思是宋朝程颢的弟子朱光庭听老师讲课如痴如醉,因而回家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的精妙,他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成语意思是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
也就是说,刘辩同学用宋朝的典故在汉朝装了一个逼。
嗯,朕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了。Orz
第70章承光
除了大汉诸多名士、士子表示了对刘辩的支持以外,十常侍中,也有人为刘辩说好话。
天子对十常侍的信任与看重是他人难以想象的。
和刘辩所见识过的帝王的废立都操纵于太监之手的唐末时代不同,在大汉,虽然外戚和宦官干政严重,但是比起外戚,宦官更得天子的信任。
和定都于长安、被后人称呼为西汉的大汉王朝不同,定都于洛阳——又作雒阳——的东汉王朝的天子在深受外戚问题困扰之时,想出了一个“以毒攻毒”的法子。
作为阉人的宦官深受天下士人鄙夷,他们的地位系于天子,只有天子对他们的信任不变,他们才能继续占据高位。
而地位系于天子宠幸程度的宦官,相较于外戚来说,更容易为天子所掌控。
简而言之,宦官干政是东汉王朝的天子用于瓜分外戚之权的举动。
东汉王朝的天子有许多都是幼年早殇,有些一生都操控于外戚之手,到了先帝孝桓皇帝刘志与现任天子刘宏时代,他们两个作为宗室分支被迎立为皇帝,为了掌握权力,选择了利用宦官来对付外戚,所以后世有人称桓灵二帝时期,东汉王朝的宦官干政达到了顶峰,这未免不是天子刻意放任的结果。
之所以要举这个例子,不过是为了说明,连深受天子信任的十常侍中都有人表明态度倾向于史侯刘辩,这说明,董侯刘协能得到的支持越发的少了。
中平五年十一月,都城之中,流传着一个消息,天子入永乐宫,与董太后相对恸哭,悲不自胜,言曰:“史侯根基已成,董侯大势已去矣。”
这种场景,让人忍不住联想到大汉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当年他倾心幼子刘如意,试图废掉太子刘盈,最后失败之时,与戚夫人相对恸哭。
不过如今的何皇后不是吕后,史侯的表现,与友悌兄弟却又颇为仁弱的惠帝也不尽相同。
就在流言传出后不久,十一月中旬的大朝之日,天子发了明旨,立史侯刘辩为太子,幼子董侯刘协转封渤海王。
史侯刘辩的册立,是嫡长子的胜利,虽然有很多朝中大臣看不惯皇后外戚何氏的飞扬跋扈,但是这和册封时候刘辩为太子完全没有冲突,太子的成功册立可以看成是他们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成功维护,自然让许多人欢欣鼓舞。
因为各种原因,刘辩被立为太子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也难怪天子凄楚地说他“根基已成”。
但是,刘辩的处境并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好。
历代天子继位之后,除非是刘宏这种由宗室入继的,主动提拔自己的外戚以巩固自己的权威,否则的话,外戚一直是相当令他们头疼的问题。
当年西汉的孝武皇帝刘彻,在当政的两个时期,重用的外戚不同,早期是母族的舅父田蚡等人,后期就变成了依靠于他的提拔的皇后族人,譬如卫青、霍去病乃至于霍光。
只看现在,为众人所传颂的是卫青、霍去病就知道,孝武皇帝对母族外戚的态度,在其母王太后去世之后,终于显露了出来。
天子的妻族外戚归根到底能身居要职是因为天子的宠信,但是母族,由于太后以及孝道的存在,就相当令人头疼了。
不客气地说,何进这个舅舅,对刘辩来说威胁不小,更可怕的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做出出人意料的“蠢事”来。
上辈子何进临死前召董卓入京,在刘辩看来,就是这个举动,直接葬送了大汉王朝。
虽然大汉的覆灭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是董卓入京无疑是一切事件的起始。
在董卓之前,纵然黄巾起义让大汉元气大伤,州牧制度损害了中央集权,但是那也是缓慢的。
就像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皇朝由盛转衰,但是其后又经历了数代皇帝,李唐的统治才宣告终结。
而董卓废立天子,迁都西汉旧都长安,一把火烧尽了雒阳不知多少年来的皇室珍藏与底蕴,这才是整个大汉王朝的衰败完整地显露人前的原因,在那之后,天子的权威无限削弱,诸侯的野心被止不住地放大。
刘辩清楚的知晓大汉的“病因”,而他的父皇,天子刘宏,在重病之中,给他添了一把火。
天子病重,命皇太子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