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天柱山行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58小说网 www.58xs.cc,最快更新柴大官人文集最新章节!
出潜山县城向西北而行,很快就进入了山区。汽车在山间公路蜿蜒盘旋而上,渐渐的,远方的景色更多地呈现眼前,山峦起伏如波似涛,笼罩着薄纱般的迷雾,叫人忍不住去猜想雾中的古南岳会是怎样的风情。
上午9时许,汽车停靠在半山腰。按照预定计划,我们跟随着导游进入了天柱山索道入口。乘坐这种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双人吊椅式观光索道,对我来说却是人生第一遭,看着大家列队依次前行,怎能后退?轮到我时,唯有强自镇定,跟身边的朋友马凌云一道站在指定的位置。随着机器转动,我和朋友顺势坐在吊椅上,上方的扶手翻转下来,就此稳稳升空。吊椅徐徐上升,放眼四望,感觉大不相同。今天是11月27日,正是深秋时分,但是很不巧,今天天色阴沉,云雾弥漫。向远望,天色与雾色几乎合而为一,近处的景色却历历在目,山风吹过,两腿之间寒意凛然,也使眼前似乎伸手可及的景物格外清晰。最瞩目的,是大片大片翠绿的针叶松林中,偶然点缀着一些红叶灿烂的杂树,别有一番感受。向下望,山间小道斗折蛇行,杂草丛生,巨石形态各异,流水潺潺入耳,但是听不到鸟鸣的声音。是人行的声音惊扰了它们,还是它们因为寒冷而在窝中栖息?未登山前,我对山中建索道是持否定态度的,觉得以损毁山林换取游人的方便并不可取。此时身临其境,望着索道下葱郁的林木,观念为之改变,索道的开发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部分山地,但是较之直接开凿上山的道路,它是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在转乘青龙涧索道的时候,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这里的索道使用的是半封闭的座舱,对于我这个有点恐高症的人来说感觉更安全。望着舱外掠过针形松叶,我总是很想伸手扶摸一下那碧绿可爱的松叶,或是从枝条间揪下一个小小的松果来,但是我不敢,终究安全是第一位的。索道行至中段,忽然前后座舱的朋友们都欢呼起来!老天真是开眼了,眼前的山峰格外清晰,看来是强劲的山风吹散了山上的浓雾,山峰石色泛白,山松清翠喜人,著名的飞来峰一览无余。带着相机的朋友忙着拍照,没有相机如凌云和我者只有睁大眼睛贪婪浏览的份儿了。
离开索道,行走在山道上,有微微雨点落下,那其实不是雨,是雾凝的水滴。山道两边多是高大笔直的松树,树干粗糙,推之不动,可以想象大自然的竞争的确残酷,要想在大山中有立足出头之地,就必须付出超越他人的艰辛。沿石阶向上行,虽然导游提示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但随视野变换的的景色总是忍不住让人多看两眼,我们这一群人渐渐就落在了最后。不过,今天的山雾确实大了些,稍远一点的景色看起来都是朦朦胧胧,导游的声音在雾中摇摆,听得也不是很明白。糊里糊涂中加快脚步赶上前面的游人,亦不知走了多远,上了多高,直觉得导游的声音也大了起来,告诉我们前面就是观景台了。但是除了近处如云海般的腾腾雾气,便是很直观地立在悬崖边人造的水泥扶手,忽然有人放开嗓子高呼你好,山间回声遥遥传来,呼者遂大笑。旁人觉得有趣,也跟着张口呼喊,倾听自然给与的答复。对于我来说,这是自上山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了。说它是台,实际只是山顶巨石上用水泥围栏而成,上台的路,却有些特别,那是山顶凸起伸出的一块巨石,最宽处长约一丈,最窄处却仅容一人通过,若不是边缘有坚固的护栏,走过去的确令人心惊。我跟着好奇的朋友慢慢沿到观景台上,茫茫云雾中一片沧然,低头下看,山风中团团雾气掩住了小腿,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原路返回,继续向前,导游称山上有石如老人头像,是皖公神迹。天柱山区域属古皖国,故山称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简称皖即由此得来。惜云雾满山,错过此景矣。
再向前,到了全长400余米的神秘谷。谷中大石嶙峋,错落有致,赏心悦目,谷中有山洞迷宫,导游害怕我们迷失延误,提前告诉我们穿越山洞时遇分岔路口弃明投暗即可。话既挑明,顿时失去探索乐趣,一路走下来但觉山洞低处又矮又黑,高处艰难穿行,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前边女伴撞头后的呼痛声。出谷后眼前顿时一亮,山石间孤松独立,神态傲然,带相机的朋友纷纷为同伴留念,我也随众照了几张。再向上攀行,是本次旅游的最高点天池峰,海拔1426米,为天柱山第二高峰。将至峰顶,但觉口干舌燥,气喘吁吁,可苦了我这平素缺乏锻炼的胖子。很想歇息一下,同伴说距峰顶只有几步之遥了,就给自己鼓鼓劲,一口气冲上了峰顶。峰顶一裂成三,平坦处俨然市场,有山民在叫卖纪念品和食物,又累又渴的游人纷纷围了上去。我走向渡仙桥,低头望,微感心惊。所谓渡仙桥,也就是两根并列的石条,对岸是方圆近十米的平台,边缘以竹片作围栏。导游说这是王母娘娘的梳妆台,一大一小两个石坑,积水深不盈尺,小者是神镜,大者是脸盆,掬水净面可葆青春常驻。既有此说,于是同伴们都过桥沾沾仙气。我解开外衣坐石小憩,山风入怀,呼吸顺畅,汗意顿无,但不到一分钟我又赶紧合上衣襟,害怕着凉了。歇了一会,我也走过渡仙桥,看石坑中水清见底,俯身伸手按按,甚是清凉。站起来走了两步,崖边云雾深不可测,微觉眩晕,绝不敢再前进一步,就坐下来,过渡仙桥,皆神仙也,请朋友为我拍照留念。据说这里的佛光很有名气,有雾有阳光便能看到,今天阴天没太阳,只能说是与佛无缘。没休息多久,导游便催着下山,也就起身随大家前行。这个时候又来了一个导游,是个年轻的女孩,笑问我们到天池顶上摸摸王母娘娘的洗脚盆没有?一句大煞风景的话,令大家顿感没趣。
沿山道下山,感觉轻松许多。左转右旋,忽见山道旁有一只精致的鸟儿,白色羽毛间夹杂着靛蓝,正低头啄食着游人丢弃的面包屑,这是我在天柱山中看到的唯一一只鸟儿了。我刚停止脚步,那鸟儿抬头看见我,清脆地鸣叫一声,展翅飞入云雾,顿时不见。继续下行,眼前豁然开朗,如入桃源胜地,大山之间,平湖如玉,山影倒映如镜,美不胜收。沿湖边小路走到炼丹台,相传这是东汉末年仙道左慈炼丹之处,原址湮没,后人在此立石台以为纪念。我抚着石台上镌刻的太极八卦,神思悠然,抬头望见对面的左慈炼丹石室,洞成天然,中有莲台,同伴们纷纷上前端坐合掌如佛爷状,不禁哑然失笑:左慈是道家,与佛何染?待室中空净,我也端坐其上,立单掌于胸前,但是找不到道家出世的感觉。随着导游的呼喊,我们沿湖边石道前行,因为午时已到,按照预定的安排,就在天柱山庄吃了午饭,然后乘坐那种吊椅式索道下山,山间浓雾犹未散去。
从余秋雨先生的寂寞天柱山我对这座文化名山仰慕已久,但余先生在写作的时候并不知道有乌以风先生的天柱山志一书,文成亦有憾焉。我此次到天柱一游,虽然雾中登山,别有一番愉悦,却是遗憾更多。所行较之乌先生所记美景,不到十分之一,更有大雾遮眼,错过不少美景,唯有诚盼下次有缘,再来古南岳一游。
同行七友:章丽,王利萍,闫敏,孟凡宇,马凌云,戎珍,宫平。
是为记。
出潜山县城向西北而行,很快就进入了山区。汽车在山间公路蜿蜒盘旋而上,渐渐的,远方的景色更多地呈现眼前,山峦起伏如波似涛,笼罩着薄纱般的迷雾,叫人忍不住去猜想雾中的古南岳会是怎样的风情。
上午9时许,汽车停靠在半山腰。按照预定计划,我们跟随着导游进入了天柱山索道入口。乘坐这种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双人吊椅式观光索道,对我来说却是人生第一遭,看着大家列队依次前行,怎能后退?轮到我时,唯有强自镇定,跟身边的朋友马凌云一道站在指定的位置。随着机器转动,我和朋友顺势坐在吊椅上,上方的扶手翻转下来,就此稳稳升空。吊椅徐徐上升,放眼四望,感觉大不相同。今天是11月27日,正是深秋时分,但是很不巧,今天天色阴沉,云雾弥漫。向远望,天色与雾色几乎合而为一,近处的景色却历历在目,山风吹过,两腿之间寒意凛然,也使眼前似乎伸手可及的景物格外清晰。最瞩目的,是大片大片翠绿的针叶松林中,偶然点缀着一些红叶灿烂的杂树,别有一番感受。向下望,山间小道斗折蛇行,杂草丛生,巨石形态各异,流水潺潺入耳,但是听不到鸟鸣的声音。是人行的声音惊扰了它们,还是它们因为寒冷而在窝中栖息?未登山前,我对山中建索道是持否定态度的,觉得以损毁山林换取游人的方便并不可取。此时身临其境,望着索道下葱郁的林木,观念为之改变,索道的开发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部分山地,但是较之直接开凿上山的道路,它是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在转乘青龙涧索道的时候,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这里的索道使用的是半封闭的座舱,对于我这个有点恐高症的人来说感觉更安全。望着舱外掠过针形松叶,我总是很想伸手扶摸一下那碧绿可爱的松叶,或是从枝条间揪下一个小小的松果来,但是我不敢,终究安全是第一位的。索道行至中段,忽然前后座舱的朋友们都欢呼起来!老天真是开眼了,眼前的山峰格外清晰,看来是强劲的山风吹散了山上的浓雾,山峰石色泛白,山松清翠喜人,著名的飞来峰一览无余。带着相机的朋友忙着拍照,没有相机如凌云和我者只有睁大眼睛贪婪浏览的份儿了。
离开索道,行走在山道上,有微微雨点落下,那其实不是雨,是雾凝的水滴。山道两边多是高大笔直的松树,树干粗糙,推之不动,可以想象大自然的竞争的确残酷,要想在大山中有立足出头之地,就必须付出超越他人的艰辛。沿石阶向上行,虽然导游提示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但随视野变换的的景色总是忍不住让人多看两眼,我们这一群人渐渐就落在了最后。不过,今天的山雾确实大了些,稍远一点的景色看起来都是朦朦胧胧,导游的声音在雾中摇摆,听得也不是很明白。糊里糊涂中加快脚步赶上前面的游人,亦不知走了多远,上了多高,直觉得导游的声音也大了起来,告诉我们前面就是观景台了。但是除了近处如云海般的腾腾雾气,便是很直观地立在悬崖边人造的水泥扶手,忽然有人放开嗓子高呼你好,山间回声遥遥传来,呼者遂大笑。旁人觉得有趣,也跟着张口呼喊,倾听自然给与的答复。对于我来说,这是自上山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了。说它是台,实际只是山顶巨石上用水泥围栏而成,上台的路,却有些特别,那是山顶凸起伸出的一块巨石,最宽处长约一丈,最窄处却仅容一人通过,若不是边缘有坚固的护栏,走过去的确令人心惊。我跟着好奇的朋友慢慢沿到观景台上,茫茫云雾中一片沧然,低头下看,山风中团团雾气掩住了小腿,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原路返回,继续向前,导游称山上有石如老人头像,是皖公神迹。天柱山区域属古皖国,故山称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简称皖即由此得来。惜云雾满山,错过此景矣。
再向前,到了全长400余米的神秘谷。谷中大石嶙峋,错落有致,赏心悦目,谷中有山洞迷宫,导游害怕我们迷失延误,提前告诉我们穿越山洞时遇分岔路口弃明投暗即可。话既挑明,顿时失去探索乐趣,一路走下来但觉山洞低处又矮又黑,高处艰难穿行,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前边女伴撞头后的呼痛声。出谷后眼前顿时一亮,山石间孤松独立,神态傲然,带相机的朋友纷纷为同伴留念,我也随众照了几张。再向上攀行,是本次旅游的最高点天池峰,海拔1426米,为天柱山第二高峰。将至峰顶,但觉口干舌燥,气喘吁吁,可苦了我这平素缺乏锻炼的胖子。很想歇息一下,同伴说距峰顶只有几步之遥了,就给自己鼓鼓劲,一口气冲上了峰顶。峰顶一裂成三,平坦处俨然市场,有山民在叫卖纪念品和食物,又累又渴的游人纷纷围了上去。我走向渡仙桥,低头望,微感心惊。所谓渡仙桥,也就是两根并列的石条,对岸是方圆近十米的平台,边缘以竹片作围栏。导游说这是王母娘娘的梳妆台,一大一小两个石坑,积水深不盈尺,小者是神镜,大者是脸盆,掬水净面可葆青春常驻。既有此说,于是同伴们都过桥沾沾仙气。我解开外衣坐石小憩,山风入怀,呼吸顺畅,汗意顿无,但不到一分钟我又赶紧合上衣襟,害怕着凉了。歇了一会,我也走过渡仙桥,看石坑中水清见底,俯身伸手按按,甚是清凉。站起来走了两步,崖边云雾深不可测,微觉眩晕,绝不敢再前进一步,就坐下来,过渡仙桥,皆神仙也,请朋友为我拍照留念。据说这里的佛光很有名气,有雾有阳光便能看到,今天阴天没太阳,只能说是与佛无缘。没休息多久,导游便催着下山,也就起身随大家前行。这个时候又来了一个导游,是个年轻的女孩,笑问我们到天池顶上摸摸王母娘娘的洗脚盆没有?一句大煞风景的话,令大家顿感没趣。
沿山道下山,感觉轻松许多。左转右旋,忽见山道旁有一只精致的鸟儿,白色羽毛间夹杂着靛蓝,正低头啄食着游人丢弃的面包屑,这是我在天柱山中看到的唯一一只鸟儿了。我刚停止脚步,那鸟儿抬头看见我,清脆地鸣叫一声,展翅飞入云雾,顿时不见。继续下行,眼前豁然开朗,如入桃源胜地,大山之间,平湖如玉,山影倒映如镜,美不胜收。沿湖边小路走到炼丹台,相传这是东汉末年仙道左慈炼丹之处,原址湮没,后人在此立石台以为纪念。我抚着石台上镌刻的太极八卦,神思悠然,抬头望见对面的左慈炼丹石室,洞成天然,中有莲台,同伴们纷纷上前端坐合掌如佛爷状,不禁哑然失笑:左慈是道家,与佛何染?待室中空净,我也端坐其上,立单掌于胸前,但是找不到道家出世的感觉。随着导游的呼喊,我们沿湖边石道前行,因为午时已到,按照预定的安排,就在天柱山庄吃了午饭,然后乘坐那种吊椅式索道下山,山间浓雾犹未散去。
从余秋雨先生的寂寞天柱山我对这座文化名山仰慕已久,但余先生在写作的时候并不知道有乌以风先生的天柱山志一书,文成亦有憾焉。我此次到天柱一游,虽然雾中登山,别有一番愉悦,却是遗憾更多。所行较之乌先生所记美景,不到十分之一,更有大雾遮眼,错过不少美景,唯有诚盼下次有缘,再来古南岳一游。
同行七友:章丽,王利萍,闫敏,孟凡宇,马凌云,戎珍,宫平。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