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小说网 > chenjinsong文集 > 德本财末简评
德本财末简评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58小说网 www.58xs.cc,最快更新chenjinsong文集最新章节!
一、德财要旨
唐代大儒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德本财末一般解释为: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理财为末。
首先理解“德”为立身立事之根本:大学 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达到至德至善境界,又揭示了道德教育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阶梯,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和“八条目”互为对应,以“修身”为核心,以“德”为主线。大学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由近道矣。”表明“至善”的精神境界有本末区别。物是指至善的精神境界美好的品德,本指“明明德”末指“亲民”“明明德”是“亲民”的前提,是“内圣”的的功夫;“新民”是“明明德”的结果,是“外王”的表现。内圣与外王构成人的理想人格。朱熹注:“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本末可归结为本体论,终始可归结为认识论,是认识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 有始有终。道德是人的本质, 是人之为人的依据, 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由此需要“君子先慎乎德。”
再次,理解生财有“道”即德的优先性。“: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 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 首先强调“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强调取财路径的道德性,再者强调 一方面“生之者众”“为之者疾”即要努力扩大生产,勤奋创业;另一方面强调 “食之者寡”“用之者舒”即崇尚节俭。表明在“生财有大道”的前提下,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财恒足矣”最后理解,德财是辩证联系的。如上文“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因此“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
二、“德本财末”观念的嬗变与现代审视
“德本财末”作为一种治国安民理念,固然有着注重道德修养,注意扼杀个人私欲,比较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彰显民族凝聚力等作用,表达了对伦理政治问题的格外关注,但从另一方面“德本财末”观念易嬗变对国家发展以及个体造成不利影响。
从历史上看“以道德压制经济”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崇尚空洞的政治说教而贬低具体的经济运作的倾向,对“形而上道”过度追求,忽视了对“形而下之器”的关注,并进而延缓了中国社会迈入近现代文明的进程。而在“出贫弱而入富强”的特定历史阶段“财足”应重于“民安”“求足”应重于“求均”“效率”应重于“公平”“经济”应重于“道德”从个体上看,道德的抽象化往往贬斥乃至抹杀人对物质利益的正当需求,历史上也导致了普遍的道德虚伪,统治者要求老百姓单方面“道德”不求利,自己却搜刮民脂民膏。另外,抽象的道德原则否定对物质利益的正当需求和追求,似乎也是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扭曲。
当前要求坚持道德与经济利益的辩证统一。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是承认利益的驱动,但同时又是又应当是诚信经济,它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主体坚守道德原则为前提。大学这种“德本财末”的价值观需要以精神生活为灵魂,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对儒家“义利观”进行弘扬。要求决不排斥对富足的向往和物质财富的正当追求,但同时要强调合乎道德的优先性,强调在人的感情欲求中注入道德理性的调节因素,以便全面地保证人们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保证公利、民利不受到损害。
一、德财要旨
唐代大儒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德本财末一般解释为: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理财为末。
首先理解“德”为立身立事之根本:大学 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达到至德至善境界,又揭示了道德教育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阶梯,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和“八条目”互为对应,以“修身”为核心,以“德”为主线。大学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由近道矣。”表明“至善”的精神境界有本末区别。物是指至善的精神境界美好的品德,本指“明明德”末指“亲民”“明明德”是“亲民”的前提,是“内圣”的的功夫;“新民”是“明明德”的结果,是“外王”的表现。内圣与外王构成人的理想人格。朱熹注:“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本末可归结为本体论,终始可归结为认识论,是认识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 有始有终。道德是人的本质, 是人之为人的依据, 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由此需要“君子先慎乎德。”
再次,理解生财有“道”即德的优先性。“: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 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 首先强调“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强调取财路径的道德性,再者强调 一方面“生之者众”“为之者疾”即要努力扩大生产,勤奋创业;另一方面强调 “食之者寡”“用之者舒”即崇尚节俭。表明在“生财有大道”的前提下,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财恒足矣”最后理解,德财是辩证联系的。如上文“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因此“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
二、“德本财末”观念的嬗变与现代审视
“德本财末”作为一种治国安民理念,固然有着注重道德修养,注意扼杀个人私欲,比较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彰显民族凝聚力等作用,表达了对伦理政治问题的格外关注,但从另一方面“德本财末”观念易嬗变对国家发展以及个体造成不利影响。
从历史上看“以道德压制经济”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崇尚空洞的政治说教而贬低具体的经济运作的倾向,对“形而上道”过度追求,忽视了对“形而下之器”的关注,并进而延缓了中国社会迈入近现代文明的进程。而在“出贫弱而入富强”的特定历史阶段“财足”应重于“民安”“求足”应重于“求均”“效率”应重于“公平”“经济”应重于“道德”从个体上看,道德的抽象化往往贬斥乃至抹杀人对物质利益的正当需求,历史上也导致了普遍的道德虚伪,统治者要求老百姓单方面“道德”不求利,自己却搜刮民脂民膏。另外,抽象的道德原则否定对物质利益的正当需求和追求,似乎也是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扭曲。
当前要求坚持道德与经济利益的辩证统一。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是承认利益的驱动,但同时又是又应当是诚信经济,它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主体坚守道德原则为前提。大学这种“德本财末”的价值观需要以精神生活为灵魂,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对儒家“义利观”进行弘扬。要求决不排斥对富足的向往和物质财富的正当追求,但同时要强调合乎道德的优先性,强调在人的感情欲求中注入道德理性的调节因素,以便全面地保证人们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保证公利、民利不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