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办报纸诗文荟萃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58小说网 www.58xs.cc,最快更新御前总管升职手札最新章节!
即便是皇城司,要调查这件事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办完的。
平安没有办法阻止这件事,只好给赵璨送了一封信,让他注意这件事。清洗已经无可避免,最重要的是让他的人独善其身,不要卷进这件事里来。另外如果有能保得住的有用之人,就尽量保住。免得到最后朝堂上连个可用之人都没有了。
然后又给在西北的冯玉堂送了一封信,让他小心行事。
因为不管是刑部和大理寺,还是皇城司,要调查这件事,就必须要从西北开始。那些有可能跟这件事有关系的人,不是重臣就是将领,不可能随便锁拿进京,只能他们亲自过去寻找证据了。
平安之所以让冯玉堂小心,是因为石世文要亲自前往西北。他是去调查这件事,但未必没有整顿一下西北的意思。冯玉堂是自己的人,谁知道他是什么心思?
希望不要影响到自己在西北的布局才好。
不过他现在困在宫里,能够做的事情有限,也只能暂时这样了。
赵璨的回信来得很快,只让平安放心,他已经有所准备。
实际上赵璨也的确是早有准备。他提前就得知消息,还在打仗的时候就开始查,到现在许多东西都已经有眉目了。
之所以还是要在朝堂上提出来,又将事情推给刑部和大理寺去查,主要还是怕自己做得太全了,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忌惮和警惕。尤其是皇帝,如果知道他儿子这么有能耐,恐怕会睡不安寝吧?
再说,对于现在的赵璨来说,明面上是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了。但实际上,私底下的暗流涌动,却是才刚刚开始呢。
有的是人想要将他踩下去,同样的,他想踩下去的人也不少。
如果不将这一池水搅浑,又怎么可能从中获得利益呢?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大家才会眼睁睁的看着局势变化。说不定还有人私底下伸手推了一把。
不过,对于平安信中关于皇城司的部分,赵璨也警惕起来。
当初平安在皇城司的时候,就多少跟他说过一点,那时候他就已经能够想象到这个机构出现之后,会带来的影响。这几年都风平浪静,所以没有皇城司的用武之地。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能忽视他们了。
他是希望能够借着这个案子达成自己的目的,但万一到最后一切都脱离了自己的掌控,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而皇城司得到皇帝的支持,正盼着能够做出大案要案,谁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不过赵璨并没有责怪平安的意思。因为平安弄出皇城司并没有恶意。况且他一向觉得,既然皇城司是君王手中的工具和武器,那么要怎么用,自然就是皇帝决定的。想要超出控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反正将来皇城司也会是他的囊中之物,如今先试试手也不错。
而且对于赵璨来说,既然提前得知,自然就能够有选择的做一点控制。再说还有王从义可以辖制一下,再加上平安在皇帝面前吹吹风,即便不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心思来办事,至少不会超出太多。
这些想法,赵璨没有仔细跟平安解释过,一来是因为最近两人能见面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二来他也生怕平安会觉得他太狠心。
殊不知平安现在只担心他不够狠心,把自己牵扯进去了。
因为要先将事情调查清楚,所以论功行赏这件事,自然就只能够压后。毕竟现在给了赏赐,万一查出来有关系,再去处置,岂不是打了朝廷和皇帝的脸面?
几位皇子封王的事情,自然也就暂时搁置下来了。让希望能够赶紧搬出宫去的赵璨十分失望。
反倒是平安在皇宫外面买了一栋宅子。
当初赵璇拉拢平安的时候,给他送过一座院子。但是平安可不敢用,一直放在那里。而这一次的房子是重新买的,就在皇城外不远处,距离王公贵族们所居住的里坊很近。
这是赵璨给他的建议。因为皇帝将来给他赐的宅子,多半也在这附近,到时候要见面会更容易些。
至于买东西用的钱,是秦州那边刘家孝敬来的。
现在折扇的生意,已经不仅仅限于江南,还做到京城来了。而且因为有了江南做榜样,店铺才开张,折扇就风靡了整个京城的文人圈子。就连皇帝的桌案上,都添上了几把。偶尔平安还会发现大臣们身上也带着。
哪怕这会儿其实已经是深秋,根本不适合使用折扇了。
除此之外,还有个很大的惊喜。徐文美利用刘家的渠道,从江南给平安送了一封信过来!
据他说,本来是打算走皇城司的路子,但是也不知道谁可信。毕竟当初在西北的时候,有冯玉堂在,根本不必担心这个,但现在却不同了。万一信被送到石世文那里,就等于是送给皇帝了。
对于徐文美能够猜到折扇跟自己有关系,平安并不觉得惊讶。
不过他也觉得以后跟徐文美通信会有点儿麻烦。不过他很快就想到,赵璨在江南也有安排,肯定会定时通消息的,或许可以请他帮忙。——以前平安担心赵璨知道徐文美的消息,现在却是不怕了。
然后徐文美还在信里说了一下自己到江南之后的事。
他借着折扇的事情,跟温成碧扯上了关系。好在已经将温成碧忽悠住,绝对不会将他的身份透露出去。而有了温家人开路,他很快就在江南的士子中间取得了一定的声望。
然后徐文美就借着这个机会,拉拢了温家和江南好几个世家,还有刘家的折扇店,大家一起创办了一份文报,名叫《诗文荟萃》。专门用来发表江南影响力较大的文会上面出现的优秀诗文。
因为有背景,再加上又笼络了一大批十分有名声的士子,所以这份报纸,很快就被江南的文士们认同。目前是双日刊,发行一千二百份,就摆在折扇店书店和专卖笔墨纸砚的店里,基本上印出来就会被买光。
根据徐文美的说法,之所以只能印一千二百份,是因为现在用的墨有点问题。印上去之后迟迟不干,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工序,而且要单独晾晒。这样一来,自然就更费时间,印量也就减少了。
因此他们正在研究墨,准备弄出速干的墨来,到时候印量就可以提升了。
油墨的制法平安还真没有钻研过。虽然他喜欢的冷门知识很多,但毕竟不是全才,在这件事上,是帮不上忙了。
随信还附送了第一期的《诗文荟萃》说是请平安斧正,看看有没有可以调整的地方。
平安看完信之后,十分欣慰。师父果然是师父,单身前往江南,却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打开局面,果然如他自己所说,自有办法。他能够在那边站稳脚跟,对平安来说,就是好事。
然后他又展开《诗文荟萃》看了一下。
平安要看的当然不是上面的文章,而是报纸的排版,各个版面的内容什么的。
虽说当初徐文美走的时候,他给过徐文美一份关于报纸的计划书。而且还手画了一份报纸排版交给徐文美,作为参考。但是不管是什么事情,做完了计划都是不够的,总会出现许多始料不及的意外,所以需要随时做调整。
这也是徐文美将报纸送来给他看的意思。
不过平安看完之后,却发现自己根本听不出什么意见来。因为徐文美考虑得很全面。甚至连广告的位置都空出来了,第一期登的就是风月无边的广告,平安觉得可能是友情赞助。
看完之后,平安眼珠一转,便带上这份报纸,去了本初殿。
听说是江南新出的东西,皇帝也十分有兴趣,看完之后道,“这倒有趣。以往听说这些文人们参加了文会之后,也会将所有人的文章整理出来,付印成书,就名《某某酬唱集》《某某文集》。前朝时的临川派,曾经出过不少这样的本子。不过如此将优秀者挑出来刊载,还有人撰文作评,倒也新奇有趣。”
这个平安也听说过,不过他拿来给皇帝看,自然不是因为有趣。平安笑着道,“陛下,江南纵然文风荟萃,但是京城却是天子脚下,怎能输给他们?”
“你的意思是,让京城也办一份这个报纸?”皇帝很快听出了弦外之音。
平安点头,“俗话说,文无第二,又说文人相轻。不同地域的文士们更是互相抱有敌意,时常相争。我想着,这些文士们都自恃才华,鄙薄世俗,偶尔还会写些讽世的文章。与其让他们瞎折腾,莫如让他们到报纸上去吵。至少在咱们的控制之中。”
大楚朝不以言获罪,暂时也没有出过什么文字狱,所以文士们的胆子是很大的。还曾经有人在金銮殿上写文章嘲讽朝廷,最后虽然被革了功名,永不叙用,但是也没有性命之忧。
那是大楚朝第一个通过了会试却没能考中进士的士子。
所以朝廷虽然要靠读书人来当官治理,但实际上,更多时候这些在野的读书人,其实是很让朝廷头疼的。因为你不能控制人家说什么。不少人为了博出名,就会写些文章批评朝廷和时政,哗众取宠。
所以皇帝对平安口中所说的控制,是十分感兴趣的,“怎么控制?据你所说,这江南的报纸,也是民间所办。京城若是官办,恐怕不妥。”
而且在官办的报纸上让这些文士吵来吵去,也实在是不像话。
“这是自然。”平安道,“朝廷也不是不能办报纸,只是内容不能是这些罢了。朝廷如今不也有邸报?不过只是给官员看。所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官办一份报纸,专门通报朝廷政令,各地消息,给百姓们看。至于这些民间报纸,限制他们议论政事便是。”
皇帝微微皱眉,“通报朝廷政令和各地消息,这岂不是朝廷做什么都要让百姓知道?届时物议纷纷,恐怕不妥。”
这时候讲究的是愚民政策。百姓们什么都不需要懂得,只要听话就可以了。几千年的积累,平民百姓的确是也都习惯了这些。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思想了。
所以平安是很不赞同这种做法的。毕竟你不可能给别人换个脑子,所以人家想什么你也不知道。瞒着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瞒着不也一样有人议论?
而且士林文人议论起来,可比老百姓厉害多了!
所以平安放缓了语气道,“其实百姓是很讲道理的,只要能够将政令说清楚讲明白,他们自然就会照做。比让那些亲民官自己去一个个的介绍,效果要好得多。再说,大楚那么大,陛下却住在深宫之中,根本看不到外面的日子究竟过得如何,好不好都是官员们自己说了算。朝廷有什么政令,百姓若是都不知道,岂不是任由官员糊弄?即便有人贪赃枉法,也难以发现。”
从古至今,“吏治”这两个字,是所有朝代都会头疼的问题。之前的历史上,有过高薪养廉的时代,官员俸禄丰厚,但是贪污受贿就杜绝了吗?没有。也有过吏治严苛的时候,官员们的俸禄只够吃饭,结果贪/污更加严重,否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总之不管朝廷怎么去管,都根本避免不了。甚至有时候,下面的地方官员层层勾结,官官相护,根子都烂了朝廷还是一点消息都不知道。这样的案子出过几次,每一次都闹到最后民变了朝廷才能知道,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触目惊心。
几十上百条的人命,就算只是看数字,也让人唏嘘感叹。
皇帝又不昏庸,对这方面的问题自然也发愁过。所以听到平安这么说,倒觉得有些道理,但又道,“自古民告官是重罪。即便百姓们知道了,恐怕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但总比不知道要强?”平安说,“知道了,就可能有人站出来。不知道,那么他们就会一直被欺骗愚弄,甚至到死都不明白。”
其实民告官是犯罪这种做法本身就有问题,这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弄出来的东西。但平安也知道这种事不能着急,他现在的目的,只是要办报纸,初步让百姓们了解一下国家大事而已。这也跟他之前打算的“打基础”不谋而合。
所以现阶段,平安必须低调行事,半点不能牵扯到政治,更不能够引起官员集团的警惕。
在这一点上,皇帝跟平安是站在一条线上的。
天下万民是他的子民,官员贪赃的东西,可不会用来孝敬他。所以皇帝也是希望所有官员全部都干干净净,廉洁守行的。如果百姓也可以帮忙监督,那自然再好不过。
所以皇帝想了想便决定将这件事情拿出来讨论。不过在这之前,他要求平安县写出个章程来。
平安说,“具体的事情还要推敲,不过我是这么想的,先让京城的文士们自己办一家民间报纸,跟江南打擂台。或许将来可以推广到各路甚至各州,这样文士们就有事情做了。而且等他们习惯了报纸,有什么想法时就会在报纸上说,也更方便朝廷监督民意。至于朝廷的报纸,可以缓一缓再办。”
“这是为何?”
“毕竟是新式的东西,让人在前面探探路,朝廷诸公想必便能放心了。”平安说。
他能说一上来就要官办报纸,会引起某些人的警惕吗?而且朝廷办事的效率,从来都那么的令人发指。等到他们弄好,可能要到明年后年去了。而且到时候,谁来负责这份报纸,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势必要争执一番。
在这个过程中,就让民间报纸百花齐放吧。到时候大家都习惯了报纸的存在,即便官办报纸的内容有些敏感,大部分人也会赞同。
皇帝最后同意了平安的说法。
不过他可没有忘记,平安的话还没有说完,“你之前说朝廷控制报纸,要怎么做?”
果然,对皇帝来说,掌控一切才是最重要的。他可不希望到时候报纸上都是些批评朝廷暗讽自己的东西。
平安说,“到时候可以制定法律条文,用以约束。嗯,就叫《皇楚新闻管理条例》好了。”
“新闻?”
“这个报纸上面多是新鲜事,每一两天出一期,自然是新闻。新鲜的见闻。”平安道。
皇帝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趣,点头道,“也好,这件事你看着些。”
这是肯定的。平安虽然会将民办报纸的主导权交出去,却不代表他不会监督。江南有徐文美看着,京城肯定就是他自己上了。正好找点事情做。
平安很兴奋。
从他回京之后,身上的事情都交出去了,每天只是去本初殿里站岗值班。也许对于其他想要往上爬的人来说,这种待遇他们求之不得。毕竟能够每天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谁不喜欢?
但是平安却觉得十分无聊。他要刷存在感的话,即便不见面,也能保证自己的名字和消息一直出现在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里,所以根本不需要每天守在那里,没有任何实事做,总让人觉得浑身都不舒服。
尤其是之前想清楚了,觉得自己目前的步子不宜迈得很大,还是应该先打基础之后,平安更是有些茫然。
因为理论上虽然想通了,但实际上他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现在平安知道了,从教育这方面入手就不错。反正朝廷需要人才,对这方面也十分重视。最重要的是,这件事不敏感,也戳不到某些人的忌讳,不容易被人打压。
目前就先把报纸办了吧。
因为有皇帝的配合,所以平安的计划书还没有写出来,江南的《诗文荟萃》就已经传到了京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根据皇城司那边的说法,最近京城的文士们似乎经常聚会,讨论这个报纸,颇有也办一份出来打擂台的意思。
就连不少朝中大臣,也都看到了这份报纸。
因为科举考试还会考诗赋,所以这会儿的官员们,绝大多数也都是文采斐然之辈,经常也聚个会,写个诗作个文,然后被人传唱。所以对于这份报纸,大家都很喜爱。若是京城也有这样的报纸,说不定这些官员们,也会写信投稿呢。
条件已经成熟。
平安便隐瞒身份,暗地里接触了几个文士,支持和推动他们开始办报纸。
因为有平安出主意,所以他们也找了京城这边赫赫有名的一些文人和世家加入,筹集资金。同时还向那些店铺拉广告。因为有江南的模板在,要做这些就容易多了。所以没过多久,《京城文萃》就新鲜出炉。
平安揣上第一期的报纸进了宫。
皇帝看过之后,第一个评价是,“这个报纸似乎与《诗文荟萃》不太一样?”
这是自然。实际上这几乎全是平安的功劳。之前那些人弄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诗文荟萃》的翻版,没有半点创新。这样倒是节省力气了,但平安可以想见,等江南那边知道之后,会被如何嘲。
所以他说服了中人,在他的主导之下,将报纸的各个版面重新制定了一番,甚至还加上了插图,看上去图文并茂,跟《诗文荟萃》截然不同。
这会儿被皇帝指出来,平安也不由生出几分得意,“是有些不同。既然是打擂台,总不能跟别人雷同。”
这年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法,但是盗版和抄袭也是可耻的。
平安摸着下巴,琢磨着要不要把这一条加入新闻条例之中去。
即便是皇城司,要调查这件事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办完的。
平安没有办法阻止这件事,只好给赵璨送了一封信,让他注意这件事。清洗已经无可避免,最重要的是让他的人独善其身,不要卷进这件事里来。另外如果有能保得住的有用之人,就尽量保住。免得到最后朝堂上连个可用之人都没有了。
然后又给在西北的冯玉堂送了一封信,让他小心行事。
因为不管是刑部和大理寺,还是皇城司,要调查这件事,就必须要从西北开始。那些有可能跟这件事有关系的人,不是重臣就是将领,不可能随便锁拿进京,只能他们亲自过去寻找证据了。
平安之所以让冯玉堂小心,是因为石世文要亲自前往西北。他是去调查这件事,但未必没有整顿一下西北的意思。冯玉堂是自己的人,谁知道他是什么心思?
希望不要影响到自己在西北的布局才好。
不过他现在困在宫里,能够做的事情有限,也只能暂时这样了。
赵璨的回信来得很快,只让平安放心,他已经有所准备。
实际上赵璨也的确是早有准备。他提前就得知消息,还在打仗的时候就开始查,到现在许多东西都已经有眉目了。
之所以还是要在朝堂上提出来,又将事情推给刑部和大理寺去查,主要还是怕自己做得太全了,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忌惮和警惕。尤其是皇帝,如果知道他儿子这么有能耐,恐怕会睡不安寝吧?
再说,对于现在的赵璨来说,明面上是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了。但实际上,私底下的暗流涌动,却是才刚刚开始呢。
有的是人想要将他踩下去,同样的,他想踩下去的人也不少。
如果不将这一池水搅浑,又怎么可能从中获得利益呢?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大家才会眼睁睁的看着局势变化。说不定还有人私底下伸手推了一把。
不过,对于平安信中关于皇城司的部分,赵璨也警惕起来。
当初平安在皇城司的时候,就多少跟他说过一点,那时候他就已经能够想象到这个机构出现之后,会带来的影响。这几年都风平浪静,所以没有皇城司的用武之地。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能忽视他们了。
他是希望能够借着这个案子达成自己的目的,但万一到最后一切都脱离了自己的掌控,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而皇城司得到皇帝的支持,正盼着能够做出大案要案,谁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不过赵璨并没有责怪平安的意思。因为平安弄出皇城司并没有恶意。况且他一向觉得,既然皇城司是君王手中的工具和武器,那么要怎么用,自然就是皇帝决定的。想要超出控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反正将来皇城司也会是他的囊中之物,如今先试试手也不错。
而且对于赵璨来说,既然提前得知,自然就能够有选择的做一点控制。再说还有王从义可以辖制一下,再加上平安在皇帝面前吹吹风,即便不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心思来办事,至少不会超出太多。
这些想法,赵璨没有仔细跟平安解释过,一来是因为最近两人能见面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二来他也生怕平安会觉得他太狠心。
殊不知平安现在只担心他不够狠心,把自己牵扯进去了。
因为要先将事情调查清楚,所以论功行赏这件事,自然就只能够压后。毕竟现在给了赏赐,万一查出来有关系,再去处置,岂不是打了朝廷和皇帝的脸面?
几位皇子封王的事情,自然也就暂时搁置下来了。让希望能够赶紧搬出宫去的赵璨十分失望。
反倒是平安在皇宫外面买了一栋宅子。
当初赵璇拉拢平安的时候,给他送过一座院子。但是平安可不敢用,一直放在那里。而这一次的房子是重新买的,就在皇城外不远处,距离王公贵族们所居住的里坊很近。
这是赵璨给他的建议。因为皇帝将来给他赐的宅子,多半也在这附近,到时候要见面会更容易些。
至于买东西用的钱,是秦州那边刘家孝敬来的。
现在折扇的生意,已经不仅仅限于江南,还做到京城来了。而且因为有了江南做榜样,店铺才开张,折扇就风靡了整个京城的文人圈子。就连皇帝的桌案上,都添上了几把。偶尔平安还会发现大臣们身上也带着。
哪怕这会儿其实已经是深秋,根本不适合使用折扇了。
除此之外,还有个很大的惊喜。徐文美利用刘家的渠道,从江南给平安送了一封信过来!
据他说,本来是打算走皇城司的路子,但是也不知道谁可信。毕竟当初在西北的时候,有冯玉堂在,根本不必担心这个,但现在却不同了。万一信被送到石世文那里,就等于是送给皇帝了。
对于徐文美能够猜到折扇跟自己有关系,平安并不觉得惊讶。
不过他也觉得以后跟徐文美通信会有点儿麻烦。不过他很快就想到,赵璨在江南也有安排,肯定会定时通消息的,或许可以请他帮忙。——以前平安担心赵璨知道徐文美的消息,现在却是不怕了。
然后徐文美还在信里说了一下自己到江南之后的事。
他借着折扇的事情,跟温成碧扯上了关系。好在已经将温成碧忽悠住,绝对不会将他的身份透露出去。而有了温家人开路,他很快就在江南的士子中间取得了一定的声望。
然后徐文美就借着这个机会,拉拢了温家和江南好几个世家,还有刘家的折扇店,大家一起创办了一份文报,名叫《诗文荟萃》。专门用来发表江南影响力较大的文会上面出现的优秀诗文。
因为有背景,再加上又笼络了一大批十分有名声的士子,所以这份报纸,很快就被江南的文士们认同。目前是双日刊,发行一千二百份,就摆在折扇店书店和专卖笔墨纸砚的店里,基本上印出来就会被买光。
根据徐文美的说法,之所以只能印一千二百份,是因为现在用的墨有点问题。印上去之后迟迟不干,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工序,而且要单独晾晒。这样一来,自然就更费时间,印量也就减少了。
因此他们正在研究墨,准备弄出速干的墨来,到时候印量就可以提升了。
油墨的制法平安还真没有钻研过。虽然他喜欢的冷门知识很多,但毕竟不是全才,在这件事上,是帮不上忙了。
随信还附送了第一期的《诗文荟萃》说是请平安斧正,看看有没有可以调整的地方。
平安看完信之后,十分欣慰。师父果然是师父,单身前往江南,却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打开局面,果然如他自己所说,自有办法。他能够在那边站稳脚跟,对平安来说,就是好事。
然后他又展开《诗文荟萃》看了一下。
平安要看的当然不是上面的文章,而是报纸的排版,各个版面的内容什么的。
虽说当初徐文美走的时候,他给过徐文美一份关于报纸的计划书。而且还手画了一份报纸排版交给徐文美,作为参考。但是不管是什么事情,做完了计划都是不够的,总会出现许多始料不及的意外,所以需要随时做调整。
这也是徐文美将报纸送来给他看的意思。
不过平安看完之后,却发现自己根本听不出什么意见来。因为徐文美考虑得很全面。甚至连广告的位置都空出来了,第一期登的就是风月无边的广告,平安觉得可能是友情赞助。
看完之后,平安眼珠一转,便带上这份报纸,去了本初殿。
听说是江南新出的东西,皇帝也十分有兴趣,看完之后道,“这倒有趣。以往听说这些文人们参加了文会之后,也会将所有人的文章整理出来,付印成书,就名《某某酬唱集》《某某文集》。前朝时的临川派,曾经出过不少这样的本子。不过如此将优秀者挑出来刊载,还有人撰文作评,倒也新奇有趣。”
这个平安也听说过,不过他拿来给皇帝看,自然不是因为有趣。平安笑着道,“陛下,江南纵然文风荟萃,但是京城却是天子脚下,怎能输给他们?”
“你的意思是,让京城也办一份这个报纸?”皇帝很快听出了弦外之音。
平安点头,“俗话说,文无第二,又说文人相轻。不同地域的文士们更是互相抱有敌意,时常相争。我想着,这些文士们都自恃才华,鄙薄世俗,偶尔还会写些讽世的文章。与其让他们瞎折腾,莫如让他们到报纸上去吵。至少在咱们的控制之中。”
大楚朝不以言获罪,暂时也没有出过什么文字狱,所以文士们的胆子是很大的。还曾经有人在金銮殿上写文章嘲讽朝廷,最后虽然被革了功名,永不叙用,但是也没有性命之忧。
那是大楚朝第一个通过了会试却没能考中进士的士子。
所以朝廷虽然要靠读书人来当官治理,但实际上,更多时候这些在野的读书人,其实是很让朝廷头疼的。因为你不能控制人家说什么。不少人为了博出名,就会写些文章批评朝廷和时政,哗众取宠。
所以皇帝对平安口中所说的控制,是十分感兴趣的,“怎么控制?据你所说,这江南的报纸,也是民间所办。京城若是官办,恐怕不妥。”
而且在官办的报纸上让这些文士吵来吵去,也实在是不像话。
“这是自然。”平安道,“朝廷也不是不能办报纸,只是内容不能是这些罢了。朝廷如今不也有邸报?不过只是给官员看。所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官办一份报纸,专门通报朝廷政令,各地消息,给百姓们看。至于这些民间报纸,限制他们议论政事便是。”
皇帝微微皱眉,“通报朝廷政令和各地消息,这岂不是朝廷做什么都要让百姓知道?届时物议纷纷,恐怕不妥。”
这时候讲究的是愚民政策。百姓们什么都不需要懂得,只要听话就可以了。几千年的积累,平民百姓的确是也都习惯了这些。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思想了。
所以平安是很不赞同这种做法的。毕竟你不可能给别人换个脑子,所以人家想什么你也不知道。瞒着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瞒着不也一样有人议论?
而且士林文人议论起来,可比老百姓厉害多了!
所以平安放缓了语气道,“其实百姓是很讲道理的,只要能够将政令说清楚讲明白,他们自然就会照做。比让那些亲民官自己去一个个的介绍,效果要好得多。再说,大楚那么大,陛下却住在深宫之中,根本看不到外面的日子究竟过得如何,好不好都是官员们自己说了算。朝廷有什么政令,百姓若是都不知道,岂不是任由官员糊弄?即便有人贪赃枉法,也难以发现。”
从古至今,“吏治”这两个字,是所有朝代都会头疼的问题。之前的历史上,有过高薪养廉的时代,官员俸禄丰厚,但是贪污受贿就杜绝了吗?没有。也有过吏治严苛的时候,官员们的俸禄只够吃饭,结果贪/污更加严重,否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总之不管朝廷怎么去管,都根本避免不了。甚至有时候,下面的地方官员层层勾结,官官相护,根子都烂了朝廷还是一点消息都不知道。这样的案子出过几次,每一次都闹到最后民变了朝廷才能知道,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触目惊心。
几十上百条的人命,就算只是看数字,也让人唏嘘感叹。
皇帝又不昏庸,对这方面的问题自然也发愁过。所以听到平安这么说,倒觉得有些道理,但又道,“自古民告官是重罪。即便百姓们知道了,恐怕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但总比不知道要强?”平安说,“知道了,就可能有人站出来。不知道,那么他们就会一直被欺骗愚弄,甚至到死都不明白。”
其实民告官是犯罪这种做法本身就有问题,这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弄出来的东西。但平安也知道这种事不能着急,他现在的目的,只是要办报纸,初步让百姓们了解一下国家大事而已。这也跟他之前打算的“打基础”不谋而合。
所以现阶段,平安必须低调行事,半点不能牵扯到政治,更不能够引起官员集团的警惕。
在这一点上,皇帝跟平安是站在一条线上的。
天下万民是他的子民,官员贪赃的东西,可不会用来孝敬他。所以皇帝也是希望所有官员全部都干干净净,廉洁守行的。如果百姓也可以帮忙监督,那自然再好不过。
所以皇帝想了想便决定将这件事情拿出来讨论。不过在这之前,他要求平安县写出个章程来。
平安说,“具体的事情还要推敲,不过我是这么想的,先让京城的文士们自己办一家民间报纸,跟江南打擂台。或许将来可以推广到各路甚至各州,这样文士们就有事情做了。而且等他们习惯了报纸,有什么想法时就会在报纸上说,也更方便朝廷监督民意。至于朝廷的报纸,可以缓一缓再办。”
“这是为何?”
“毕竟是新式的东西,让人在前面探探路,朝廷诸公想必便能放心了。”平安说。
他能说一上来就要官办报纸,会引起某些人的警惕吗?而且朝廷办事的效率,从来都那么的令人发指。等到他们弄好,可能要到明年后年去了。而且到时候,谁来负责这份报纸,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势必要争执一番。
在这个过程中,就让民间报纸百花齐放吧。到时候大家都习惯了报纸的存在,即便官办报纸的内容有些敏感,大部分人也会赞同。
皇帝最后同意了平安的说法。
不过他可没有忘记,平安的话还没有说完,“你之前说朝廷控制报纸,要怎么做?”
果然,对皇帝来说,掌控一切才是最重要的。他可不希望到时候报纸上都是些批评朝廷暗讽自己的东西。
平安说,“到时候可以制定法律条文,用以约束。嗯,就叫《皇楚新闻管理条例》好了。”
“新闻?”
“这个报纸上面多是新鲜事,每一两天出一期,自然是新闻。新鲜的见闻。”平安道。
皇帝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趣,点头道,“也好,这件事你看着些。”
这是肯定的。平安虽然会将民办报纸的主导权交出去,却不代表他不会监督。江南有徐文美看着,京城肯定就是他自己上了。正好找点事情做。
平安很兴奋。
从他回京之后,身上的事情都交出去了,每天只是去本初殿里站岗值班。也许对于其他想要往上爬的人来说,这种待遇他们求之不得。毕竟能够每天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谁不喜欢?
但是平安却觉得十分无聊。他要刷存在感的话,即便不见面,也能保证自己的名字和消息一直出现在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里,所以根本不需要每天守在那里,没有任何实事做,总让人觉得浑身都不舒服。
尤其是之前想清楚了,觉得自己目前的步子不宜迈得很大,还是应该先打基础之后,平安更是有些茫然。
因为理论上虽然想通了,但实际上他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现在平安知道了,从教育这方面入手就不错。反正朝廷需要人才,对这方面也十分重视。最重要的是,这件事不敏感,也戳不到某些人的忌讳,不容易被人打压。
目前就先把报纸办了吧。
因为有皇帝的配合,所以平安的计划书还没有写出来,江南的《诗文荟萃》就已经传到了京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根据皇城司那边的说法,最近京城的文士们似乎经常聚会,讨论这个报纸,颇有也办一份出来打擂台的意思。
就连不少朝中大臣,也都看到了这份报纸。
因为科举考试还会考诗赋,所以这会儿的官员们,绝大多数也都是文采斐然之辈,经常也聚个会,写个诗作个文,然后被人传唱。所以对于这份报纸,大家都很喜爱。若是京城也有这样的报纸,说不定这些官员们,也会写信投稿呢。
条件已经成熟。
平安便隐瞒身份,暗地里接触了几个文士,支持和推动他们开始办报纸。
因为有平安出主意,所以他们也找了京城这边赫赫有名的一些文人和世家加入,筹集资金。同时还向那些店铺拉广告。因为有江南的模板在,要做这些就容易多了。所以没过多久,《京城文萃》就新鲜出炉。
平安揣上第一期的报纸进了宫。
皇帝看过之后,第一个评价是,“这个报纸似乎与《诗文荟萃》不太一样?”
这是自然。实际上这几乎全是平安的功劳。之前那些人弄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诗文荟萃》的翻版,没有半点创新。这样倒是节省力气了,但平安可以想见,等江南那边知道之后,会被如何嘲。
所以他说服了中人,在他的主导之下,将报纸的各个版面重新制定了一番,甚至还加上了插图,看上去图文并茂,跟《诗文荟萃》截然不同。
这会儿被皇帝指出来,平安也不由生出几分得意,“是有些不同。既然是打擂台,总不能跟别人雷同。”
这年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法,但是盗版和抄袭也是可耻的。
平安摸着下巴,琢磨着要不要把这一条加入新闻条例之中去。